书籍 疾病的隐喻:中英双语版桑塔格文集的封面

疾病的隐喻:中英双语版桑塔格文集

[美] 苏珊·桑塔格 (Susan Sontag)

出版时间

2014-04-01

ISBN

9787532764808

评分

★★★★★
书籍介绍
《疾病的隐喻》一书收录了桑塔格两篇重要论文《作为隐喻的疾病》及《艾滋病及其隐喻》,在文章中桑塔格反思并批判了诸如结核病、艾滋病、癌症等如何在社会的演绎中一步步隐喻化,从“仅仅是身体的一种病”转换成了一种道德批判,并进而转换成一种政治压迫的过程。文章最初连载于《纽约书评》,由于反响巨大,此后数年中两篇文章被多次集结成册出版,成为了社会批判的经典之作。 苏珊•桑塔格:1933年生于美国纽约,毕业于芝加哥大学。1993年当选为美国文学艺术学院院士。她是美国声名卓著的“新知识分子”,与西蒙娜•波伏瓦、汉娜•阿伦特并称为西方当代最重要的女知识分子,被誉为“美国公众的良心”。2000年获美国国家图书奖,2001年获耶路撒冷国际文学奖,2003年获西班牙阿斯图里亚斯王子文学奖及德国图书大奖——德国书业和平奖。2004年12月28日病逝于纽约。
目录
译者卷首语
篇一 作为隐喻的疾病
引子
1
2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今年读十分应景,不过与如今的侧重点并不相同。第一篇引经据典的内容穿插很工整,第二篇感情更激烈。对肺结核,癌症,梅毒,艾滋病的不同分析,讲社会结构与人体健康之间的隐喻,也讲战斗性的军事语言借助疾病的隐喻扩大其影响,还有社会问题的阶级反思。
祛魅对疾病的各式隐喻,与隐喻的变迁,从将疾病看作上天的惩罚或救赎,到成为意志的衡量与情感的表达。被赋予隐喻的通常是病因尚未确定的疾病,如过去的结核病,当今的癌症与艾滋。正是人类对疾病与死亡的未知,畏惧和想象,催生文艺作品与科学理论的众多隐喻,却也赋予疾病和病人不公平的道德判断,将心理状态加于生理之上的做法,对病因研究和治疗也无甚益处,此外,将疾病看做自然,政治,经济失衡的引申隐喻,依旧屡见不鲜。
东方白血病,西方肺结核。 书名是中性词····
译者译于SARS肆虐的北京城,我读于SARS-CoV-2新疫情下的迷雾读书会。我们都知道世俗神话要被去蔽,要通过隐喻生成机制去剥开某种社会的、心理的、政治的症候。无法通过这本书得知当下生活的答案,桑塔格的分析只能用来启发和被借鉴,甚至文章的时代性非常非常明显。不过其中,她给了2个重要的答案,隐喻可以相对地道德和不道德,意义世界永存,但返回事物本身的行动不可被放弃。1.疾病的审美阶级与身体耻感,2.“外来的”作为现代医学疾病被指认的重要修辞,3.不同时代对疾病的不同修辞策略,策略会指向某种价值;4.战争修辞;5.前言非常有意思、非常重要:意识形态与乌托邦、修辞矛盾与政治无意识、六十年代后的象征界抗争、反文化运动的意义。
福柯大法好
客观看待疾病,适当使用隐喻。也许可怕的不是疾病本身,而是伴随而来那些带有污名化的隐喻。
最后一章写进我心里
这本书本身就被涵盖于医学隐喻:出口的话语揭示出人们思想中“不对劲”的那部分,由此展开全方位照射、精细入微的洗污,挑开患处红肿的皮肤,看看哪些是根本的病灶、哪些是暂时无关的并发症、哪些是我们先于疾病的恐惧与偏见而相互攻伐的癔症。但是作者并未给出疗法,甚至并未给这种“隐喻病”下好确切的判断,她像一个敏感的医生,报告了某种更为广大结构性“疾病”的一个症状。她复述般地指出:我们的社会应当更“健康”。
“他们不自暴自弃,而是谨小慎微,既不情绪波动,不鲁莽冲动,也不残酷无情,他们只不过与世疏离罢了。依据当代有关癌症的神话,他们是癌症的理想人选。”还好这是小说里的神话,不然我很后怕。
“沙夫茨伯里的观点是,容忍一定量的非理性(“迷信”、“狂热”),是理性的,而严厉的压制措施却可能使混乱恶化,而不是使其得到整治,实际上把本来不过令人厌恶的东西恶化成了一场灾难。对政体不应该过度施以药石;不应该为每一种混乱都寻找到一剂药。”
Z-Libra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