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摄影美学七问的封面

摄影美学七问

阮义忠

出版时间

2014-12-31

ISBN

9787532767915

评分

★★★★★

标签

艺术

书籍介绍

享有“世界摄影之于中国的启蒙者和传道者”之名的摄影家阮义忠,于上世纪八十年代,花一年时间访谈陈传兴、汉宝德、黄春明三人,探讨摄影的本质。三位受访者:台湾清华大学教授陈传兴、著名建筑师及建筑学家汉宝德、台湾重量级小说家黄春明,都在各自的专业领域享有盛誉。这一系列别出心裁的跨界访谈碰撞出火花,讨论摄影而不限于摄影,涉及个人、社会、历史、科技、文化、传播、建筑、文学等层面,拓宽了摄影的文化视野,也为摄影在人文地图中的定位提供了更准确的坐标。

本书为著名摄影家阮义忠代表作,与《当代摄影大师》、《当代摄影新锐》一同被视为华人世界的摄影启蒙书。曾获陈丹青、顾铮、吕楠等人力荐。陈丹青曾说:“阮义忠的言说侧重摄影的社会与道德立场,陈传兴的表述则把握摄影的文化涵义。我相信如阮义忠那般热情,陈传兴那般冷静的有志于摄影启蒙的人物经己出现并散布在我们周围… 我愿预先向他们表达或者说,追致敬意。”

阮义忠,1950年生于台湾省宜兰县。22岁任职《汉声》杂志英文版,开始摄影生涯。三十多年来,他跋山涉水,深入乡土民间,寻找动人细节,拍摄了大量以百姓日常生活为题材的珍贵照片,作品也成了台湾独一无二的民间生活史册。阮义忠的著作丰富,对全球华人地区的摄影教育有卓越贡献,1990至2000年代创办的《摄影家》杂志影响甚巨,他撰述的《二十位人性的见证者——当代摄影大师》、《当代摄影新锐》、《摄影美学七问》等在摄影界引起很大反响;他的5部摄影集《北埔》、《八尺门》、《人与土地》、《台北谣言》、《四季》使他成为世界知名摄影家,被誉为“世界摄影之于中国的启蒙者与传道者”,“中国摄影教父”。

目录
摄影美学七问
——与陈传兴、汉宝德、黄春明的对话录
第一问 摄影与存在
与陈传兴对谈影像的本质
第二问 摄影与心理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影像语言发源于欧洲,到现在其本质都是一种消费行为,它究竟是属于艺术吗?陈传兴说得极好:“也许是摄影太普遍的缘故……所谓的美学体系(或批评)就很难确立”,莫如试着像本雅明那样从艺术与现实的关系来考量:艺术到底是不是摄影? 这就令人质疑起摄影的本体性来,摄影能将对象改造成为它的影像语言,但最危险的地方也在于:只依赖技术与对象,让影像都那么美、那么好看,这是很自恋的,是没有根的,就像汉宝德说匆把它的“复制性”看成是艺术表现,陈传兴建议我们用社会学的观点去看事件,才会让自己在媚俗感中稍微冷静一些。 摄影是“发现”而非“巧遇”,黄春明便讲到深厚的人文素养对影像塑造的影响,而人文是精神,不是学问,这即回映了对技术的批判,也是对人生经验的反思。创作就是让影像由有限的语意,跨向无限的可能。
阮的书很适合给入门选手读,因为会有大量对概念和人物作品的提点,让人去发现更感兴趣的东西。至于理论和产出,别报太大希望。
摄影外行,没摸过什么相机,都在用手机拍摄,所以很多理论部分看不懂。成书是一九九几年,到现在数码摄影发展迅速,但有很多道理仍然想通,如人文精神。摄影技术的部分被科技大部分统一弱化后,很重要的,更突出的是人文。摄影照的是别人、是景、是片刻,但也某种程度表达了自己,有意思。
许多道理或多或少都明白了,唯一有启发的是陈传兴所说的摄影必定不是真实的,真实的是三维的图景,摄影是在二维角度对事物的描绘。是单眼的透视关系。最后与黄春明的对话也是有意思,阮引用了多张吕楠的摄影作品,再次看到我依然认为吕楠是当代中国最棒的摄影师。
可能我是更喜欢听专业内人士讲摄影,所以才会觉得前五问干货满满。摄影史、摄影的欣赏与批评、摄影伦理、影像与技术、本体论…他都涉及到了。
受益匪浅
满分。借用书里的话,批评首先要明确范畴,本书谈哲学,而且是访谈。前五问从小到大,从存在和心理,谈到伦理和科技,是在为回答“摄影是什么”而做的尝试,是哲学特性;后两问是个例对问题的回答,是访谈特性,关注的侧面不太一样,是落地到个人的实践行为,跟个人的经历和见识关系更大。哲学要求思考,启发人们形成自我结论。有阅读习惯的人不可错过本书,技术性的东西,网络上有更具时效性的教程可供学习。
前面和陈传兴对谈的内容尤佳,后面与两位文艺人士的讨论也有很多启发。
热爱摄影 直接看摄影集 千万别看这个 热爱不明觉厉的文字 应该背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