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逃避自由的封面

逃避自由

[美] 艾里希·弗洛姆

出版时间

2015-06-01

ISBN

9787532769186

评分

★★★★★

标签

社会学

书籍介绍

《爱的艺术》作者 艾里希·弗洛姆

影响现代人精神生活最深远的社会心理学名著

要战胜极权主义势力,就必须首先弄清楚极权主义者竭力逃避自由的原因。

—艾里希·弗洛姆

“极其重要且令人深思的著作!”

—《纽约先驱报》

“极为精彩地分析了当代文明社会的精神官能性病征。”

—《国家周刊》

“弗洛姆的思想值得所有关切人类处境及其未来者的高度重视。”

—《华盛顿邮报》

弗洛姆语录

自由是所有成长的基本前提。

自由虽然给人带来了独立和理性……个性为基础的积极自由。

思想能成为……才能变为现实。

我们不能丧失现代民主所取得的任何基础成就,无论是最基本的代议制政府(即民选且对人民负责的政府),还是《权力法案》赋予每位公民的所有权利。我们也不应该伤害下述这些新的民主原则:任何人不得挨饿,社会必须对所有成员负责,任何人不得因害怕失业和饥饿而臣服于他人或失去尊严。

如果人性不能适应自由所固有的危险和责任,它就很可能转向极权主义。这是艾里希·弗洛姆在1941年出版的社会心理学里程碑式著作《逃避自由》中所探讨的主题。

《逃避自由》诞生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西斯极权威胁着全人类的共同命运。《逃避自由》即是弗洛姆对两次大战之后社会政治现状的诠释,也是他从心理学角度对当代社会做出的系统而强烈的批判,在今天依然振聋发聩,发人深思,被誉为精神分析运用在社会学的不朽名著。

弗洛姆开宗明义:要战胜极权主义势力,就必须首先弄清楚极权主义者竭力逃避自由的原因。他在书中主要探索了历史进程中,“人性”和“自由”概念不定变化的关系。他提出,如果民主的兴起让某些人自由,那么与此同时,它也产生了一个个人感到孤立、无能为力的社会。

很少有一本著作像《逃避自由》这样深入地解释形成现代社会的力量、透彻地分析极权主义机制滋生的原因。也很少有心理学家像弗洛姆这样热烈地谈论自由的价值、社会的塑造、民主政治的真义,以及个体发自内心的爱。他努力教导人如何自由而不致孤独、自爱而不自私、理智判断而不找合理化借口、拥有信仰而不迷信于神学。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自由———个D理学问题?
第二章 个人的出现及自由的模棱两可
第三章 宗教改革时代的自由
第四章 现代自由的两个方面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醍醐灌顶的经典段落太多,全程几乎跪着读完。理论体系和推演都非常令人信服,唯独最后的解决方案,所谓的自发积极自由,个人觉得有点玄乎,甚至站不住脚。
当个体化进程行进到与孩童时期的始发纽带完全割裂即从无意识的前人类生命存在状态跃升到人的阶段时,个体的孤独和焦虑却日益加深并产生逃避自由的困境,且自宗教改革时期起因生产力的不断发展而加剧,便有如路德教派与加尔文派等宗教的蓬勃发展,前者坚信投降是被爱的先决条件,后者主张自我贬义与毁灭人的自尊,其中已隐隐暗含后来的纳粹意识形态;到了资本主义高度发达的现代,自由困境再一次深化,走上了两条逃避自由的歧路,一是寻求权威主义下的新的继发纽带,以基于自由困境的受虐-施虐(乃至破坏)心理渴求臣服与主宰,其根植于共生的根本目的,在丧失自我完整性、消弭彼此边界的同时获得归属感,二是民主社会的机械趋同,被灌输的思想、感觉、愿望将自我伪装成自我的映像即皮兰德娄“你所期待的我”从而获得个人自决的安全幻觉;(下接广播)
整本书内容好得没话说,唯一的不满就是翻译……这翻译都是些神马玩意儿???译完一遍都不检查的么?读都读不通!真的很生气了,很大程度上来说毁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
新旧精神分析学派我只读过老爷子和霍妮的一些著作,弗洛姆常被人引用,拜读却是首次。本书是他从心理学角度解读纳粹主义的经典之作,大概是学哲学出身,文章逻辑结构的完美性令我爱不释手,追溯精神生活从中世纪到资本社会转化的内容甚至会让人以为他是一位历史学家。弗洛姆的基本观点是纳粹的心理基础源于个人获得自由之后的孤独感,从而激发了三种作为应对手段的逃避机制,因而施虐-受虐就完全超越了老爷子的性现象解释范畴。弗洛姆将社群统治看做是人类逃避消极自由投入到新束缚中的表现,而如何能够避免这种恶性循环,弗洛姆指明了他的人本主义观点:自我实现。作为实践这一观念的信徒,深感前进的困难,然而又确是避免坠入无边孤寂无助的良方。不过我并不认为弗洛姆所说的积极自由具有稳定性,而他对社会主义民主的期待则有点过于乐观,对于政治的
通俗易懂
断断续续读了半年有余,阅读过程中能感受到自己作为个体被抽丝剥茧,弱小到颤抖。还会再读。
孤独和无助是自由的代价,或许只有自发性的爱和劳动能解
重点在于第五章,最后一章。权威的内化,自由的放弃和消失,以及这种现象的解决指向
人这一生 还是要让自我走在寻找自由的路上 不要被孤独与无能为力感裹挟着
没找到我读的版本,先标记这版。大部分论述还是很精彩,逃避自由的心理机制和关于权威的部分尤其喜欢,但是关于积极自由的部分似乎有些理想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