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经济人的末日的封面

经济人的末日

[美] 彼得·德鲁克

出版时间

2015-08-01

ISBN

9787532769834

评分

★★★★★

标签

历史

书籍介绍

《经济人的末日》是彼得•德鲁克的第一本书,也是他的成名作。

1933年,在希特勒上台前的几个星期,德鲁克开始动笔。1939年春,本书在美国出版,是第一本阐述极权主义起源的经典之作。

《经济人的末日》的出版,在美国和英国形成热烈回响,也被认为是一部惊世骇俗的异端之作。英国前首相丘吉尔为此写了一篇书评,称它是“唯一一本了解并解释两次大战间世界形势的书”。后来,丘吉尔下令,每位英国军官的背包里,都应该放一本《经济人的末日》。

正如德鲁克所言,“这是一本有关政治的书”。构成本书主线的是政治、经济与社会,它的主题是权力的崛起而非信仰的兴起。《经济人的末日》专注于一个特殊的历史事件:欧洲社会及政治结构的瓦解导致纳粹主义的兴起,并进而支配了整个欧洲。

在德鲁克眼中,《经济人的末日》是他所有作品中,与今天的年轻人关系最密切的一本书。它不仅有助于他们了解父辈们所经历的那场灾难,或许也有助于今天的这代人,避免在他们的人生中重蹈那场浩劫。

目录
中文版序
1994年版序
1969年版序
前言
第一章 反法西斯主义的错觉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已购。以为德鲁克就是搞管理学的,没想到他写的这本书这么厉害,而且是1939年出版的,现在看来几乎又是一本预言书。一战后,西欧人民对马克思主义和资本主义失去信心,感到绝望的人们只能求助于保证能让不可能变为可能的魔术师:法西斯极权主义。法西斯主义以否定一切的态度登场,甚至会同时反对相互矛盾的双方,而人们在法西斯主义下乐于自我劝服,相信自己不相信之事。而后,德鲁克分析了马克思主义和资本主义失败的原因,其中将马克思主义的失败归于中产阶级的兴起。而法西斯极权也无法解决马、资无法解决的经济领域问题,因此只能转向建立非经济性社会,同时通过拟人化的手段树立敌人:共产主义和犹太人。德鲁克看来,法西斯之所以反犹,主要是由于犹太人融入德国社会太深,代表了国内的资本主义秩序,名为反犹,实为以资本主义秩序为敌。
在trump上任之际,推荐德鲁克的成名作,通过作者对于两次世界大战的解释中,找到了和当下时代的一些共鸣。历史总是不断在重复,而人们永远不断重复遗忘历史
德鲁克可能是20世纪马克思式的人物;结合德鲁克后期观点 “经纪人”的出路可能是“知识经济人”而非“工业人”;唯其荒谬所以相信
极权主义革命显然不是新秩序的开始,而是整个旧秩序(自由、平等、理性、信仰)奔溃的结果。它不是奇迹,而是海市蜃楼。为了就业而就业,而了组织而组织,不容批评或讨论。不喜欢贵的面包、也不喜欢便宜的面包、更不喜欢价格不变的面包,因为这些都无法说服群众,于是,只能把希望寄托在谎言、威胁和暴力上。
彼得·德鲁克的成名作,却是一本关于政治的著作。放在1930年代的背景下,应当为德鲁克的洞察力击节赞赏。与阿伦特后来的同名著作不同,阿伦特偏重于从观念史的角度探讨极权主义的起源,本书是从法西斯主义在社会、政治和经济上的表现入手来进行阐释。这种阐释不如阿伦特来得深刻,但也许更务实,德鲁克的某些预见变成现实证明了这一点,比如苏德的结盟。就极权主义对权力的极度痴迷而言,它是绝对的价值虚无主义,这一点德鲁克说得对,但若从这里出发,德鲁克批判法西斯主义在否定一切之后未能提出新的价值和秩序,就显得毫无意义了,它的存在逻辑本身已经否定了价值,而且需要不断地制造新的敌人,反犹主义便顺理成章(跟某党制造阶级敌人类似?)·。其实我觉得德鲁克写得最好的还是第六章对极权社会经济的运作机制所作的分析,那是他的本行。
看完对俄乌战争有更深的理解,对未来不确定性更加怀疑。
年轻气盛
展现了知识分子的超绝判断力——准确预言了苏德的联合。 但最后还是寄希望于一种自由、平等的非经济社会。自由与平等的实现真的可以脱离经济的充分发展吗?人们愿意选择贫穷的自由和平等吗?
这本书几年后恐怕就买不到了
德鲁克真是一流的思想家,对纳粹和康米的分析刀刀入骨。他老正确指出,在巴伐利亚和匈牙利的革命失败后,康米主义本身就步入末路,只能寄生在俄国不择手段以活下来。而纳粹则是瓦解资本主义下的“经济人”社会(即以财富收入决定权力与地位的社会),用法团主义手段将社会各个阶层纳入到军事统治下,以对外扩张维护相应的畸形经济体系。契丹也有建立这种体制的基础,我不禁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