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心、脑与科学的封面

心、脑与科学

[美] 约翰·塞尔

出版时间

2015-12-01

ISBN

9787532771042

评分

★★★★★
书籍介绍
本书的初稿系约翰·塞尔在1984年英国广播公司举办的里思学术系列广播讲座上的演讲稿,经修改后以《心、脑与科学》书名于当年出版、被西方哲学评论家誉为“比他以往任何著作都更广、更深地表述了他的心的哲学观点”。 当代英美分析哲学及语言哲学往往拘泥于命题、语词的研究,而忽略了哲学的基本问题。塞尔将语言哲学的观点用于研究心身问题,使语言哲学也开始回归传统的哲学基本问题,而且,其研究方法富于当代语言哲学的色彩。 约翰·塞尔(John Searle,1932—),美国当代颇具影响的、以研究语言哲学问题著称的分析哲学家。出生在美国科罗拉多州丹佛市,1949—1952之间就读于威斯康星大学,1955年获罗德(Rhodes)奖学金赴牛津大学学习,并获哲学博士学位。他曾师从牛津日常语言学派主要代表、言语行为理论的创建者奥斯汀(J.L.Austin),深入研究语言分析哲学。1959年返美,并一直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任教,后当选美国人文科学院院士。代表作品有《言语行为》、《词语与意义》、《意向性》、《心、脑与科学》、《心灵、语言和社会》。
目录
再版译序
初版译序
中译本作者序言
导言
第一章 心身问题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这本书的主要观点是:心是一种独特的具有不确定性的东西,无法用“物理的决定论”来决定心灵的自由意志。作者认为,由于社会科学靠心来推动(引入了人的心理因素)。所以它不能单纯地用自然科学来解释。事实上,这也正是社会科学的魅力所在。 观后评:塞尔是个个人主义风格强烈的人。你很少在他的著作里看到疑问句式。有的话,他也会自问自答帮你解决。相比之下,在维特根斯坦的问答里,你却能感受到他是在和读者讨论,并不是确定性的相信自己找到的就是唯一正确的答案。
有趣的现象,大部分哲学流派都要假装自己干的过怀疑论,所以大部分哲学建立的基础就是妄想。 朴素的理论,强调意向性还是挺好的,和丹尼特差别不大,自然主义、实用主义框架下的哲学。 计算机是否能有意识是有待实践的问题,逻辑推理连怀疑论都搞不定预测未来不是扯淡吗?用实际效果来检验吧。 相信相容论不是逻辑混乱就是自欺,或者说把“自由意志”作为意识形态武器形成群体规范,进而通过规范控制现实。塞尔的相容论反而更彻底的肯定了决定论,他只是在说因为情感需要、社会规范需要,人也确实有某种选择感,所以人可以假装自己是有自由意志的,他在强调选择时候的“自由的感觉”。 实践的自由,不必强调,是直接摆在那里的事情。并不存在神圣到冒烟(真恶心)的自由意志,这是一般的动物也有的选择能力(人有更复杂的思考过程罢了)。
感觉早就应该读过,但其实没读过。对于言语交流(尤其是对话)过程中神经到底能起什么作用以及可能标示什么需要持续思考。对我的课题而言非常有启发价值(虽然并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3+1 正文部分论证过程不能让人满意,结论又回到了早期近代哲学的老路;因为附录加一星,附录的两篇文章比正文水平高太多了。
在分析哲学家眼中,不能还原为逻辑语义、命题分析的问题,无法理解,包括身心、意向、意识问题。
反驳认知主义和强人工智能
不管读了多少分哲我都觉得赛尔得了脑梗,并感觉这其实是科普著作
Z-Libra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