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浮士德博士的封面

浮士德博士

[德] 托马斯·曼

出版时间

2016-04-01

ISBN

9787532772049

评分

★★★★★
书籍介绍
《浮士德博士》在讲述一位误入颓废和罪责歧途的音乐家天才而冷漠的一生的同时,作者揉进了古老的浮士德传说,使之与时代的迫切问题——“高度发达的精神灾难性地跌回远古的荒蛮”相契合,并与二战历史、德国命运紧密相联。从德意志民族性和精神文化的角度来解释德国历史悲剧产生的原因:主人公阿德里安·莱韦屈恩为了能够超越自身局限,取得惊天动地的伟业,竟故意让自己染上梅毒,不惜出卖自己的灵魂,条件是让魔鬼允诺给予他最高的灵感,助他创作出惊世骇俗的音乐之作,但在成功后灵魂须归魔鬼所有。之后24年中音乐家潜心作曲,创作灵感源源不断,最后在作品完成,虚荣心和荣誉感得到充分满足时,自己也身心交瘁,昏倒在地。 托马斯·曼1875年6月6日生于德国吕贝克一个富裕家庭。1929年以其形成于19世纪末、20纪初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布登勃洛克一家》荣膺诺贝尔文学奖。1924年出版了另一部伟大小说《魔山》。1933年作家因政治原因离开纳粹德国。先是流亡瑞士,然后又流亡到美国。在1938至1952年在美期间,完成了四部曲《约瑟和他的兄弟们》,继而又一举写下了他晚年最为不朽的巨著《浮士德博士》,并于1947年出版。1952年托马斯·曼返回瑞士定居,1955年8月12日一代文豪在苏黎世逝世。
目录
译本序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前:古典音乐及艺术科普 中:乡村爱情故事 后:《关于我的朋友与恶魔签订契约这件事》 恳请把译本序放在最后
当德国犯下滔天大罪,从而整个国家理应陷入绝望且没有任何权力诉诸于希望时,作为一个德国人,托马斯曼承受着巨大痛苦、怀着深厚的感情、尤其是不昧着良心,试着为祖国找一个前进一步的支撑点:即存在本身。 无论发生什么事,就像河水依然会流淌,时间还是会一点一点流逝,日子还是要过下去。超越于人类的宏大存在本身,给予所有人以希望,包括那些没有资格拥有希望的人。 黑夜吞噬了一切。而当黑夜开始吞噬黑夜本身时,光明就出现了。
直接呈现托马斯曼成熟和成形的思想和观点的一本书,前部分几乎脱离掉叙事而长篇阐述自身观点,包括对神学和社会思潮的批判,以及对自然界如深海和天空的想象。浓墨重彩于音乐的评论和演绎,借由将浮士德博士化身为作曲家的途径,以近乎论文的形式来分析作曲、乐理和音乐表现力。中部到后部开始显现阿德里安与德国两次战争间的时间线的重合和映衬,时而浮现的悲怆感是对双重命运和时运的慨叹。正好分了三天看完,几乎是书的三个时段——前部分论文式灌溉,中部分音乐的谱写,最后命运急转。以我的能力来看这本书是膨胀了,对音乐和神学的基础没达到要求,但这肯定是本超出我阅读能力的杰作。
好几个月,读得很挣扎。托马斯·曼的笔法像是要在人心里种出黑暗来,每一笔都很慢,还都很深。关于音乐和文艺的许多,真的看不懂。人的那一面,那黑暗的一面是那么迷人。黑暗让我们不至于一戳就破。
又是吃安利。。。可以看得很快,但并不太明白浮士德这种梗(及其在这里的梗)
好無聊啊,比魔山差些…
可能只看懂了一小部分 但已经十分幸福!
只能一再地延宕。刻意制造章节、片段间的区隔,单个局部之内如潮涨潮落。
《浮士德博士》对于托马斯曼来说正如《浮士德》之于歌德。穷极其一生知识,集艺术,音乐,文学,哲学于一体的作品。 大段章节采用对话式呈现阿德里安与叙述者塞雷奴斯对于神学宗教及艺术上的嫌隙,其间夹杂大量托马斯对于哲学上的私货。阿德里安那般“不成熟”的德意志精神以及对于音乐的狂热正是一代德国人的缩影,那种“不成熟”造就一种近乎癫狂的固执,让信仰动摇,把灵魂亵渎。阿德里安的个人命运紧系整个民族,他的悲惨结局也暗示德意志在两次大战后的最终陨落。
“人类以外的自然从根本上是不识字的,在我看来,这里恰恰就是其令人不寒而栗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