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莫瑞斯的封面

莫瑞斯

[英] E·M·福斯特

出版时间

2016-07-01

ISBN

9787532772308

评分

★★★★★
书籍介绍
《莫瑞斯》创作于作家的全盛时期,可因为涉及同性爱,一直在作家身后的一九七一年才出版,成为这位小说大师最后公开出版的长篇小说。这部同性爱文学的经典之作也早已进入文学经典的圣殿。 莫瑞斯和克莱夫在青葱年岁于剑桥相识相恋,可是三年的相知相守后克莱夫却选择了仕途,娶了位贵族小姐,将这段感情生生离弃。仍旧坚守的莫瑞斯几乎精神崩溃,濒于自杀,在绝望中终于遇到不顾一切爱上他的猎场看守阿列克,真正的爱情使两人艰难地突破了阶级差异和社会禁忌的双重禁锢,幸福地生活在一起。根据小说改编的影片也成为影史经典。 E·M·福斯特(Edward Morgan Forster,1879—1970),英国著名小说家、散文家和批评家,著名的人道主义者,毕业于剑桥大学国王学院,后被母校聘为荣誉研究员。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天使不敢涉足的地方》(1905)、《最漫长的旅程》(1907)、《看得见风景的房间》(1908)、《霍华德庄园》(1910)、《莫瑞斯》(创作于1913—1914年,1971年作者逝世后出版)、《印度之行》(1924);两部短篇小说集《天国公共马车》(1911)和《永恒的瞬间》(1928),后合为《福斯特短篇小说集》(1947);以及广受好评的小说评论专著《小说面面观》(1927,原为在剑桥大学的系列演讲)。 福斯特作为小说家的力量主要体现在他将各种典型性格人格化的高超能力、他对于人性中卑鄙与高贵间激烈斗争的出色描绘、他所塑造的一系列令人难忘的“圆形人物”以及极具个人色彩的明晰风格。作为著名人道主义者的福斯特在作品中高举“理解”与“同情”的大旗,强调精神与物质之间、人与人乃至不同的民族之间“只有连接起来”,人类才有希望。 福斯特的小说具有强烈的社会批判意义,饱含幽默和反讽,既有精巧严整的情节,又极富象征乃至哲理意味,将艺术性与可读性完美地融为一体。福斯特曾十三次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并有五部小说作品被改编为电影;他不但被公认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同时又是拥有最大读者群的作家之一。
目录
导言
第一部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不敢相信一个人会突然失去对另一个人的爱。
最后的勇敢,放在今天看,仍然有些激动人心。只是进入到了2018年,这样的勇敢大概也只有三个月的保鲜期了吧。
「对抗全世界」看到这句时心头一紧,故园风雨后里也有这么句话,但想起来叫人伤心。 相比之下,莫瑞斯真让人宽慰,后记中,作者说「这部小说骨子里头写的就是幸福」,这是「献给更幸福的一年」的来由。 莫瑞斯始终在和自己苦斗,从懵懂的欲望、觉醒,到自我厌恶、抵抗、再到欣然接受被社会放逐。 和克莱夫的那段时光再耀眼,也只属于过去,合上一本书放回书架永不再读,反而释然。莫瑞斯和阿列克依然在绿林中徜徉着,真好。
先看的电影再看的书,文洁若的英译风格和日译相比峭峻许多,可能也是福斯特本人的风格,洞察,冷然,以及清冽。其实应该先读书的,电影里的clive是休格兰特欸,于是在当时看来这是一个情深不寿最后将就的故事(不过clive到最后对maurice到底抱的什么情感,好难定义)好在隔了几年才过来看书,这还是一个很好的结局,莫瑞斯在保守立场的同时,蜕化得主动,果决以及更为聪慧。当然如果看成单纯的言情书未免太浅,还有一些更深入的,比如灵与肉之间的探讨,包括clive为什么“突然”转变,过些时候再读一次。
给予自己塑造的人物实际生活所不提供的快乐,这诱惑简直是不可抗拒。作者们太苦了,写快乐也是用来弥补的。
喜马拉雅有声书;
蓝屋发出微光 羊齿丛摇曳着 他的朋友在剑桥校园里朝他招起手来 朋友沐浴在阳光下 散发出五月这个学期的花香与喧哗😢😢😢
“安排一个幸福的结局是绝对必要的。否则我根本不会费神去写。尽管是在虚构的世界里,我决意无论如何要使两个男人相爱,并在小说允许的范围内让他们的爱情永远延续下去。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莫瑞斯和阿列克依然在绿林中徜徉着。我把此作献给“更幸福的一年”,并非没有来由。这部小说骨子里头写的就是幸福。” —— :克莱夫身上所起的变化对莫瑞斯是有利的,因为这加速了他堕入地狱的过程。他在地狱里变得坚强了,从而完成了最后那次不顾一切的攀登。 这就是我比起电影更喜欢原著的原因。感谢克莱夫的决绝,让莫瑞斯义无反顾的走向阿列克。更感谢E•M•Forster先生对《Maurice》的良苦用心。 漫漫时光,终将也必将把所有的痛苦和欢笑都凝聚成了回忆中最美的星辰,温柔地照拂我们的生命。
是那种最让我痛苦的收尾:这是终结,既没有黄昏,也没有妥协。
很易读,不够完美,却极度真诚。在那个年代 书中人和作者都是难得的觉醒者。造成书和电影的巨大差异的原因,大概就是休叔太美太迷人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