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印度之行的封面

印度之行

[英] E·M·福斯特

出版时间

2016-07-01

ISBN

9787532772339

评分

★★★★★
书籍介绍
莫尔太太和阿黛拉·奎斯蒂德小姐结伴来到印度的小城昌德拉布尔,探望担任殖民地官员的儿子和未婚夫,她们很快就感觉到陷入那与世隔绝并充满偏见的英印社会当中,为了能探索“真实的印度”,她们跟当地的一位印度穆斯林医生阿齐兹成为朋友,并在对方的热情邀请下同游郊外的名胜马拉巴尔石窟。在精神恍惚间,阿黛拉感觉受到了阿齐兹的攻击,由此引发了一场轩然大波,英国统治者与印度民众之间的矛盾空前尖锐,双方成为针锋相对的两个敌对阵营。当地公立学校的校长塞西尔·菲尔丁公开站到了为阿齐兹辩护的阵营,在庭审过程中逐渐认清真相的阿黛拉也勇敢地承认了自己的错误,终于洗脱了阿齐兹的不白之冤。 《印度之行》是福斯特最后一部长篇小说,也被公认为作者最优秀的文学成就;小说不但深刻地揭示和批判了种族主义和殖民主义,更脱出政治与民族的窠臼,力图指明人类在一个至今尚不为我们的头脑所理解的宇宙中生存的困境,致力于探索整个人类何以自处、共存与救赎的终极道路。小说极富象征意味与哲理深度,既引人入胜又诗意盎然,被公认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文学巨著之一。 E·M·福斯特(Edward Morgan Forster,1879—1970),英国著名小说家、散文家和批评家,著名的人道主义者,毕业于剑桥大学国王学院,后被母校聘为荣誉研究员。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天使不敢涉足的地方》(1905)、《最漫长的旅程》(1907)、《看得见风景的房间》(1908)、《霍华德庄园》(1910)、《莫瑞斯》(创作于1913—1914年,1971年作者逝世后出版)、《印度之行》(1924);两部短篇小说集《天国公共马车》(1911)和《永恒的瞬间》(1928),后合为《福斯特短篇小说集》(1947);以及广受好评的小说评论专著《小说面面观》(1927,原为在剑桥大学的系列演讲)。 福斯特作为小说家的力量主要体现在他将各种典型性格人格化的高超能力、他对于人性中卑鄙与高贵间激烈斗争的出色描绘、他所塑造的一系列令人难忘的“圆形人物”以及极具个人色彩的明晰风格。作为著名人道主义者的福斯特在作品中高举“理解”与“同情”的大旗,强调精神与物质之间、人与人乃至不同的民族之间“只有连接起来”,人类才有希望。 福斯特的小说具有强烈的社会批判意义,饱含幽默和反讽,既有精巧严整的情节,又极富象征乃至哲理意味,将艺术性与可读性完美地融为一体。福斯特曾十三次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并有五部小说作品被改编为电影;他不但被公认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同时又是拥有最大读者群的作家之一。
目录
第一部 清真寺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打了三天点滴看完印度之行的三个部分:伊斯兰教清真寺(凉季)-佛教石窟(热季)-印度教神庙(雨季),有一种美学意义上的工整,囊括了殖民地时期印度不同的阶层、宗教、男和女,扎实且洞悉人心,对于比日常经验巨大得多的超验感受亦有着笔,却并不耽于神秘。爱比观点更重要,剥离掉民族、宗教的壳,有什么比两个个体之间坦诚相见的爱情/友情更值得追求?
「生活的绝大部分都是如此枯燥乏味,根本就不值得一说,那些将其描绘得趣味盎然的书籍和言论,全都是不得已的夸大其词,无非是为了证明其自身存在的合法性。蛰伏在工作或是社会义务的蚕茧中,人类灵魂大部分时间都处于休眠状态,虽能记录下欢欣和痛苦的不同,却绝不像我们假装的那般活跃警醒」
福斯特写异域经验中的那种迷魅与失重如此微妙(让人想起藏区)。开头致敬了他曾经爱过的印度人。想写篇书评。
这是写莫里斯的福斯特呀,兼具英国得体和中式细腻的福斯特呀。但我确实不喜欢这本书,但我也明白了一件事,就是我们在要跨过种族,国家,性别一整套文化在我们彼此设立的距离才能抵达彼此,虽然这可能会造成灾难性的影响。 某个角度,这很浪漫,但也很危险,如果可以,很多人会选择不踏上那段印度之旅。。。 对本书的理解还是很肤浅,是可以反复温习的。。。
太好了。政治、殖民主义、种族问题都不是我读到的重点,作者关注的是人的内心世界,写出了人与人之间建立亲密关系的可能,(到底可能吗?毕竟“我们的人生大多都枯燥乏味”)还有生活的错综复杂,甚至能和自己当下的生活一一对应。
故事设定大师手艺
一次颇费耐心、渐入佳境的阅读体验。福斯特在这部作品中探讨的种种,大如帝国殖民的傲慢,小如阿齐兹的怨恨误解,就像石窟中的回声,不知何来,更不知何去,只是寂寥又失真地围着在这片大地上短暂停留的个体打转,恍惚还以为高温甚至连感官都能扭曲。末章菲尔丁已经了然:“阿齐兹是件遗物,是个奖品,他们相互以对方为荣,然而他们又无可避免地必须分道扬镳。”
看进去了真的觉得很哇,很大家。(言下之意不是能够很快get into的作品,比如我在印度的时候,整个肉身环境眼花缭乱,我并没有actually看进去多少,所以也只能说,万事会有时8!)洞幽烛微,平常我只能深深感受,却词穷句乏的关于“东西方文化的区别”,福斯特一语道破,“一种西方人只能暂时扰乱却永远无法学到的文明” “她的行为是基建于冷冰冰的正义和诚实之上的,没有能抚慰东方人的心灵” 就是,你懂?咱太懂了啊!|太好了!写得太好了!“晚霞中的那匹马一直都在不断地腾跃” 我震惊了,这个功力!加上这个版本的最全注释,非常好读!所以福斯特不仅跟卡瓦菲斯认识,还是同性恋aussi?
典雅的英式学院派和他诚恳而文质的描述,一个成功描述的描述失败的印度
超越东方学的刻板印象,以呈现的失败结构呈现。其中很多哲学性话语,在明晨的帮助下才得以理解,福斯特不愧是知识分子中的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