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改变社会的封面

改变社会

[日] 小熊英二

出版时间

2016-12-01

ISBN

9787532773152

评分

★★★★★
目录
第一章 当今日本身居何处
已成往事的“工业社会”
何谓工业社会
后工业社会
自由多样的社会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翻译可恶。为了“促进和谐”的改动不说也罢,还缺漏很多正常内容,还胡乱调整段落安排,还把博弈论译成“(竞技)游戏理论”。本来是更精致流畅的一本普及读物。幸好读书会上大家反映说还是好看的。
为了写日本征文比赛而借 和无缘社会一起借的 一定程度上可以为上书做背景引申 从古希腊民主思想看起 还是有点枯燥。 读完了社会理论与日本社会运动思考两大部分,不如“吃火锅”理论十分有趣。真希望国内何时才能真正实现:有游行自由、结社自由、言论自由的权利。把一切交给中央就可以不顾不管了嘛,青年的促进社会发展不只是党派内部,更是每个自由人的能动主动参与社会运动。
2017的遗珠耶,相当有趣。虽然内容不一定都让人赞同,但写得极其深入浅出,非常干净利落有见地的文字。
本书主要讲述的是战后的日本社会以及社会运动,核电问题,日式工业社会以及1960年反安保运动、1968年全学共斗会、2011年反核游行等社会运动,民主主义等。第四至六章是独立的章节,简明扼要的讲述了从古希腊直接民主到近代笛卡尔与牛顿的思想一直到现代政治社会思想种种。民族志方法论应该翻译为常人方法论。第七章讲述了社会运动的理论以及实例。果然还是要吃火锅才能解决问题啊,哈哈哈。
惊人地浓缩了近代以来西方思想史。看的时候,像是看新时代的《苏菲的世界》,不过更多了对当下、对自己国家日本的反思。标记页146“但在文艺复兴前后,这一认识发生了变化。此前,《圣经》中神的‘道’是这样写的,现世中的现象只是神道的反复出现,即人们的思维是演绎式思维。与此相反的,出现了通过反复观察尘世现象抵达真理这一归纳式思维。一般认为,近代科学就是由这里诞生的。”演绎→归纳(近代科学)→质疑个体存在(现象学),即近代以来,主体对客体加以认知→质疑个体存在(主体与客体,“我”与“你”并非事先存在,而是在“意向性”作用下事后建构),个体论→关系论。(页189)借此,理解了为什么牛顿在热衷科学实验的同时,还痴迷于炼金术;也明白了为什么20世纪以来人们对一切不确定,而痴迷于内心探索,出现“第三条道路”。
很全面且详细的日本社会变革
把泡沫经济后日本社会转型放在了从工业社会到后工业社会的视角下讨论。工业社会里人们还有稳定的身份认同(村社、企业、性别角色等),后工业社会里一切就流动了,人们“自由”了,但由此政治失去了稳定性,保证“主体控制客体”成立的早期现代政治观失去了有效性,无能为力感遍布全社会。这时候就应该放弃任何一揽子方案,社会运动也需要去中心化、在地化,并尝试去创造即使是暂时的“我们”。最后小熊英二居然说参加社会运动还是开心最重要,怎么隔了条海差别就这么大呢。感觉日本作者很喜欢先把自己国家的问题强调得非常严重,然而给出的解决方案又惊人地简单和乐观。
与三浦展铺陈社会变化数据的观察类著作不同,这本书不仅有对社会现象的观察和描述,而且交错着思考与见地,在半个多世纪的历史语境下展开。最主要的,读的过程中,你不觉得仅仅在读日本。
一本书解答了我关于社会、关于社会学的很多疑问。
通识教育式的流利浅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