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行人的封面

行人

夏目漱石

出版时间

2017-02-28

ISBN

9787532773558

评分

★★★★★

标签

文学

书籍介绍

【内容简介】

整部作品由四个短篇构成,分别为“朋友”“哥哥”“回来之后”与“烦恼”。书中以“我”的视角展开,描述了家中兄妹生活,以及朋友之间的交往。开场于“我”当时所在的大阪。此后家人也由东京来大阪做短暂旅行。从第二篇起,文笔的焦点逐渐对准 “哥哥”一郎。他极为理智,潜心研究学问,在他的生命中,自我掌握着一切,过度的理智与敏锐使他孤独痛苦,感情丰富却控制失当,无法与人相处。文中也有对“我”对自己的反思与自省,比如“我的职业飘飘忽忽的,生活不稳定,像个流浪汉似的”。书的结尾处回归离家出走、踏上旅途的一郎。根据与其同行的友人的书信,知道这次旅行是一郎整理思绪的一个过程。

全书体现出作者对自我有过深切的反省,是夏目漱石较富思想性的一部文学作品。

【编辑推荐】

《行人》是夏目漱石“后期三部曲”的第二部。小说由《朋友》《哥哥》《回来之后》《烦恼》四部分构成,通过描写一名正直博学、勤于思考,却又自我、孤寂、敏感的学者“一郎”,以及因其性格而造成的家人、妻子间的种种矛盾不和,体现出近代知识分子的苦痛。

夏目漱石晚期代表作品之一,反映他的思想变迁。

用户评论
对人类的不信任感,疏离感,很好地诠释了孤独,纵使是亲人,彼此的心也是分离的。不过哥哥那种阴郁的性格果然让人喜欢不上来啊。
读了前面100多页的时,直想弃读,言语寡淡无味,情节平铺直叙,拖沓无趣。如逛街时遇上的行人,偶尔会有谁让你觉得眼前一亮,擦身而过,仅此而已。最后坚持读完了。 “我看到对女人的容貌心满意足的人就很羡慕,看到对女人的肉体心满意足的人也很羡慕。但无论如何,不抓住女人的灵魂即所谓精神,我是不会心满意足的,因此,我从未经历过爱情”,——得到人却得不到心。往往爱得只是一具徒有其表的驱壳。“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两颗心彼此隔绝,没有交流,也是白搭。与最亲密的人的关系,是要全身心的占有,相互交融,不分彼此;还是彼此作为各自独立的个体,相互扶持。 最后的信是全书的点睛。大概相当于你站在大街上无聊地等人,最后人终于来了。
依然是十分夏目漱石的一本,变化感触都是在细微之处展现,人与人之间微妙的关系和距离十分令人玩味。山不就我,我不就山。
开始的第一章《朋友》,叙述平缓但情节明快,有许多生动有趣的小细节。 第二章《哥哥》,哥哥一郎出现以后,我逐渐感到沉重。 一郎大概是个正直的、有思想深度的学者,但他敏感、神经质、情绪不稳定、阴郁,难以相处。一郎先是怀疑妻子跟自己的弟弟有不正当关系,后来又竟然让自己的弟弟去试试自己妻子的贞操,“我想让你试试阿直的贞操”——这是变态了!我真是理解不了! 一郎开口就骂,抬手就打:打自己的朋友,“正在这当儿,你哥哥突然举起手,‘啪’地打了我一记耳光”;打自己的老婆,“他说前几天还在妻子的头上动了手”。 《行人》塑造了一郎这么一个让我眼冒金星、让我窒息的人物,展现了不那么愉快的家庭生活。读完后,我只想赶快出去散个步、赶快去看看花放松一下。
大概是漱石哲学意味最浓的一部小说,又一个他笔下典型的同外界格格不入的知识分子。如果说《门》里的宗助陷于精神困境更多地因为外部环境的话,那么《行人》里的一郎更多是因为内心状态。在我的理解中,一郎因为沉溺于抽象的思维活动而忽视了对生活的感知,看似在生活其实脱离生活,就像纯粹的精神乌托邦卡斯塔里亚和居于其中的精英分子,不可避免要走向衰落(有必要思考下黑塞为什么给克内希特安排了那样的结局,其实这本书读到2/3我猜测一郎可能会自杀,因为他的情况综合了《盖特露德》的莫德和漱石笔下的代助宗助这些角色,结果并非如此,毕竟漱石不习惯这种风格,他的主人公只有先生自杀了),所以他会终日苦闷窒息,他的一套哲学观不适用于任何人,除此之外还因为他多疑的性格,后来他观察自然景物始得纾解不正说明“去(感知)生活”的真谛吗?
“他索性一边死抱住过去不放,一边焦急地追求幸福”;一郎这敏感带来的思想绝壁般的孤独太痛苦也太可怕,人之在世,尘劳避无可避,但总不至唯剩是死是疯或是入教这三条路可走,不如寻求将大自然都归我所有的“物我两忘”,当然也许说出这样的话,仍是深深地误解了一郎了吧。
【2022176】看前半部分——哥哥你没事吧?知识分子也不能用妄想来折磨家人啊~看最后一节——挣扎的灵魂也需要有他的归宿。夏目漱石写得细腻,我总觉得主人公们的未来是:啊,他是不是会自杀?他是不是会死去?他是不是要出家了?
不要当做小说来读,我们会去发现这是本寻找自我的书。
夏目漱石后期三部曲第二部,与前期较为明快的风格迥异,晚年的夏目漱石的作品风格愈来愈灰暗,行人亦不例外。如果说前面两章这种风格还不明显,进入第三章后,全书就像是书中用的比喻一样,始终为一团密布的乌云笼罩,而这也始终是本书的一大主题,即作为近代知识分子代表,也是夏目漱石自画像的哥哥的烦恼究竟为何物。夹在“研究”和“实际”生活之间,站在此岸求盼彼岸而不可得,自信个人即神却又陷入个人主义危机,这些都是夏目漱石笔下的近代知识分子的烦恼和苦闷的典范。而就像书中引经据典的几个示范,无论是穆罕默德的“既然唤山不来,何不自己往山行”,抑或是像“香严击竹”那样放弃画饼充饥、去听那击竹声,夏目漱石或许也是在说,知识分子或者也应该时不时地走出书斋,走出自己为自己设的圈,告别象牙塔而去走向这现实世界,尽管它并不完美。
文字依旧是我所喜欢的,但是看的时候令我有些害怕,害怕要描述的主线是庸俗的背德伦理故事……所幸不是,漱石先生依旧令我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