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俄罗斯文学讲稿的封面

俄罗斯文学讲稿

[美]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

出版时间

2018-05-31

ISBN

9787532776184

评分

★★★★★

标签

文学

书籍介绍
在俄国文学的璀璨星河中,我们总能找到那些触动灵魂的篇章。从托尔斯泰的道德思考到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哲学探索,从契诃夫的细腻刻画到高尔基的深刻揭示,这些作品构成了俄罗斯文学的瑰宝。然而,这些文学巨著背后的故事和思考,往往需要我们去深入挖掘。在这本《俄罗斯文学讲稿》中,作者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入的分析,为我们呈现了这一时期文学的全貌。
作者简介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二十世纪卓越的小说家和文学风格大师,1899年4月23日诞生于圣彼得堡。随着布尔什维克革命的爆发,他与家人在1919年移居德国,并在剑桥三一学院专攻法国及俄罗斯文学。在接下来的十八年间,他在柏林和巴黎展开他的文学生涯。1940年,纳博科夫进入美国,在韦尔斯利、斯坦福、康奈尔和哈佛大学担任教职,以其小说家、诗人、评论家和翻译家的身份备受推崇,代表作包括《庶出的标志》、《洛丽塔》、《普宁》及《微暗的火》等。1955年,《洛丽塔》在巴黎奥林匹亚出版社出版,引起广泛讨论。1961年,他迁居瑞士蒙特勒,并于1977年7月2日在那里逝世。
推荐理由
《俄罗斯文学讲稿》通过深入解析19世纪至20世纪初的俄罗斯文学经典,揭示了这一时期文学作品的丰富内涵和深远影响。书中不仅包含了纳博科夫对俄国经典作品的解读,还探讨了俄国文学在历史背景下的演变和困境。对于那些对俄国文学、俄国历史或文学批评感兴趣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是一本不可多得的佳作。
适合哪些人读
对俄国文学、俄国历史或文学批评感兴趣的读者
对19世纪至20世纪初的俄罗斯社会和文化背景感兴趣的读者
希望深入了解俄国文学经典作品的读者
以及那些对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感兴趣的读者。
书籍脑图
目录
原编者前言
俄罗斯作家、审查官及读者
尼古拉• 果戈理
《死魂灵》
《外套》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感情分减一星,纳博科夫本应该是我很喜欢的一个作家,但他对陀思妥耶夫斯基深深的偏见,导致我对他很有偏见。我甚至【满怀偏见】地觉得,所有认为托尔斯泰比陀思妥耶夫斯基更有深度的人都是缺乏深度的人。在我看来,陀氏显然是比纳博科夫更高层次的作家,纳博科夫写作技巧炉火纯青并且极具想象力,但其拘泥于文字执着于语言,对于人性只用笔尖轻轻一触,而陀氏则是狠狠一击,纳博科夫创作出来的是书籍,而陀思妥耶夫斯基创作出来的是社会。
对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成见也不无道理,但我不爱听。
我现在很能理解纳博科夫的“文学立场”,虽然措辞不免刻薄,却也是其一贯的风格。在他的价值体系里,“文学”似乎始终是一个闪闪发光的所在,那么温润,那么博大,那么包容,最终旨归是真善美。真是很有意思,一个写出那么多后现代小说的作者,却有着这么一个称得上”传统”的文学观。以至于我现在每每看到纳博科夫这个名字,就会诡异地联想起“丧家之犬”;在迷失了时间的荒野里,他是掘墓者,更是守陵人。我对俄罗斯文学的情感,也因此而更近了一层。
读纳博科夫真的很危险。那种感官被打开以及智商被碾压的感觉,尝过一次就欲罢不能。跟着他重返故国俄罗斯,循着他的阅读轨迹去寻找他的童年来路,同时被灵感和乡愁包围,真是很奇妙的感觉。对陀思妥耶夫斯基和高尔基的吐槽如暴风骤雨一般,这个任性的蝴蝶先生啊。 有时候甚至觉得,我之前读的是另一本书吧?为什么会错过这么多重要的细节?
一、纳博科夫对果戈里的解读可以说是独抒己见,把《死魂灵》看做果戈里神秘主义内心的隐喻是个别致的想法,这在他的《果戈里》一书中说得更为详尽,但是,怎么解释果戈里和普希金这位自由派诗人的友谊呢?二、对屠格涅夫、托尔斯泰和契诃夫的解读基本上是主流观点,好的是他把这些作家们置于世界文学的谱系中去观察,发掘出他们极具个性而又普世的特质,其中写契诃夫的文章尤其好。三、完全带着有色眼镜看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文学,对陀的批判集中在病态人物和戏剧性场景,但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悲剧小说的独创性却被无视,相比之下,我更赞赏米沃什和布罗茨基对陀的批判。
对本书抱着经典导读期待的读者大约都要失望了!彻头彻尾的新批评!好读也好懂,得亏纳博科夫是个有趣的人,不过读罢第一次想到,大概要用这个角度来读《洛丽塔》吧?用新批评解读这些被定调为现实主义代表作的文学,让我想到批评界对魔幻现实主义的艺术性赏析,岂不是刚好是一组对照,反正老马可觉得自己完全就是现实派!
对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评价真有趣
哈哈,明显比另一本要挑剔啊!看文人相轻真有意思
17 作者在观察力上有点令人嫉妒,他应该很喜欢蒲宁吧。批陀的部分多少可以理解但是还带点忿忿不平,等到吹契诃夫的时候超级舒爽心里就是一整个你说的好哇你好有本领😭果戈里《外套》有吸引到我。有种精英阶层居高临下睥睨感,不知道有没有人同感
纳博科夫为教学活动准备的逐字稿,其观点是私人主观的,缺乏权威性,对具体的某一个作品的研读倒也细致。只是纳博科夫太早便离开了俄罗斯,和那片土地的情感联系少之又少,本身存在着视域的限制,如群友所说,对俄罗斯这个苦大仇深的民族缺少实在的共情,具体表现在难以理解陀思妥耶夫斯基在人精神领域的深挖,逼视。所幸,纳博科夫“他把最高的赞誉留给了契诃夫。”
书籍解析
立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