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堂吉诃德》讲稿的封面

《堂吉诃德》讲稿

[美]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

出版时间

2018-05-31

ISBN

9787532776214

评分

★★★★★

标签

文学

书籍介绍

★ 纳博科夫在哈佛的文学通识课,现代批评上的一件大事

★ 在七拼八凑的哥特式纪念堂里,六百位学生面前,彻底批判这部“酷刑百科全书”,纠偏人们长久以来的误读

★ 纳博科夫文学讲稿三种之一,小说大师独一无二的文学课。

一九五一年至一九五二年,纳博科夫收到哈佛大学的讲学邀请,专门花时间 编写了关于《堂吉诃德》的讲稿,作为哈佛通识课程人文学科二的讲授内容,讨论小说发展的起点。该门课程的讲稿经过资料汇总、编辑整理后出版,名为《<堂吉诃德>讲稿》,与《文学讲稿》和《俄罗斯文学讲稿》一同构成“纳博科夫文学讲稿三种”。

有人将《堂吉诃德》赞为有史以来写下的最杰出的小说,创造了文学史上经典不衰的人物形象——饱受身体与精神双重折磨的堂吉诃德和他粗俗滑稽的扈从桑丘•潘沙。他们在作者塞万提斯的笔下,上演了一出出令人捧腹大笑的喜剧。结合当时西班牙宗教法庭和政治压迫的历史背景,塞万提斯却毫不畏惧地对神职人员加以嘲弄,小说的幽默中可谓包含了“哲学的洞悉和真正的人性的深度”。

然而,在纳博科夫看来,以上都是胡说八道。

纳博科夫认为,《堂吉诃德》是一部十分原始粗糙的小说,属于流浪汉和无赖的冒险故事一类,结构松散、杂乱无章。《堂吉诃德》的第一部和第二部并不连贯,前后情节多有出入,可见塞万提斯在创作时的随意。与作者同时代的读者常常会因为小说中的段子如蠢驴、受折磨的动物、流血的鼻子等笑破肚皮,但对于现代的读者来说,这些情节构成的这本书不嚳为一部“酷刑百科全书”。

但是不管怎么说,塞万提斯的天赋才能拯救了这部小说,他拥有一个艺术家的直觉,成功地将小说中不连贯的部分组合在一起,并且在创作他可怜的主人公的时候,他的艺术超越了他的偏见。堂吉诃德的形象经历了漫长的蜕变,从一开始讨人厌的乡绅吉贾诺老爷,到伸张正义的疯子骑士堂吉诃德,到最后幡然醒悟的善人吉贾诺,成了温和、可怜、无私、豪侠的代表。果戈理、陀思妥耶夫斯基、都德、福楼拜都将堂吉诃德的故事搬出西班牙,根据自己的需要重新加以塑造。一个文学作品人物渐渐地与作品脱离关系;离开他的祖国,离开他创作者的书案,在游历西班牙之后又来游历世界。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1899-1977)

纳博科夫是二十世纪公认的杰出小说家和文体家。

一八九九年四月二十三日,纳博科夫出生于圣彼得堡。布尔什维克革命期间,纳博科夫随全家于一九一九年流亡德国。他在剑桥三一学院攻读法国和俄罗斯文学后,开始了在柏林和巴黎十八年的文学生涯。

一九四〇年,纳博科夫移居美国,在韦尔斯利、斯坦福、康奈尔和哈佛大学执教,以小说家、诗人、批评家和翻译家的身份享誉文坛,著有《庶出的标志》《洛丽塔》《普宁》和《微暗的火》等长篇小说。

一九五五年九月十五日,纳博科夫最有名的作品《洛丽塔》由巴黎奥林匹亚出版社出版并引发争议。

一九六一年,纳博科夫迁居瑞士蒙特勒;一九七七年七月二日病逝。

目录
原编者前言 [美] 弗莱德森·鲍尔斯 I
导 言 IX
引 论 4
两幅画像:堂吉诃德和桑丘· 潘沙 20
结构问题 38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对堂吉诃德和桑丘的嘲弄和戏耍中显露着世界的残酷本质,时至今日,我们的世界也依然能从对他人的刻薄与贬低中获得快感。
老纳讲稿新版,太美了
哭泣。纳老师是我的“错过”!装帧翻译好、讲稿形式好、作者头脑风度文本好。好像打开我小时候读堂吉诃德时那个绊住的结。
为了读这本,特地把堂吉诃德读了一遍,后来发现,不读也是可以的。纳博科夫把小说拆解和研究到这个份上,也是让人惊叹。
纳博科夫是文学教师与文学评论家的典范,对于一个文本能够如此此打磨与研读,如切如磋背后是敬畏之心。最有想象力的批评从不来自天赋,而是来自无限的勤勉,现在还有哪位批评家(与文学教师)会以重新整理情节提纲的方式,重述一本这么厚的作品,这种行为看起来很疯癫——就像纳博科夫说把堂吉诃德家书房的墙费劲地堵起来的神甫与理发师一样,“也是有点疯癫才能想出这样的点子来”,在重述的过程中,纳博科夫省略和强调都十分值得着眼,重要的叙事传统(塞万提斯怎样收束散漫的故事)、结构模型(孤岛模型)、人物的隐没出现以及出错,都在最隐微的地方提示出纳博科夫的眼光毒辣。比分一节的判断笨功夫,但最后竟然可以推向如此奇巧的地步。残忍一节的论述也非常好,“残忍感”实际上是一个非常现代的感受,差不多从蒙田开始才有了清晰的论述。
去蔽化研究样本
虽然纳博科夫竭力想证明《堂吉诃德》是一部有人物而结构故事都不行的普通小说,没有进入经典小说行列的资格,但这实在是非常匠气的评价,从小说演进历程的角度来看,塞万提斯笨拙又俗套,写作手法低劣,从时代平行来看,他说说要反对的骑士小说早已是日暮西山,是不堪受打击的敌人,,从态度上来看,塞万提斯自己写的内容也能大大的前后矛盾,“如同手边没有前文一般”,甚至和他草率地读过一遍的读者对于情节的了解差不多,但就如同塞万提斯在战争中获得了某种人类统一潜藏的灵感,提炼出一种极其郑重的悲哀与原始民族对生命态度的残酷,和作者本人对于生活的种种油滑和漫不经心,结合成一种微妙的反应,经典不是一种技术。
不是很赞成老纳对塞万提斯和《堂吉诃德》的评价,甚至是很不能赞同,但也不妨碍我给这部书满分。因为老纳很多分析到位精密,细到令人发指,把科学态度、文学形式、思想情感全都用上了,你简直不敢相信他为了黑一本书会做到这个份上,以至于我不得不怀疑,他是不是在高级粉而不是低级黑啊?纳博科夫与前人研究《堂吉诃德》的根本分歧在于前人认为这部书是仁慈、幽默,而纳博科夫认为这部书是粗糙、残忍。也许是受了霸凌或迫害等心理问题的影响,纳博科夫不能接受过去的笑话与宠溺与“你舅惯着他吧”并将其带入到俄国警察的紧迫感之中。这一分歧当然会导致个人感受先入为主。不过好就好在纳博科夫是已经有了文学修养的高手(看他评析《乔伊斯》就知道他有多么无敌),所以即便他有自己主见,也不妨碍他在骂愚蠢、无聊之外能够认同其中的高超艺术与深重情感
算是重读了,之前居然没看完,觉得太长了。这两天重读发现并不长~
对堂吉诃德式刻奇的祛魅,但是半本都是原书简介也太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