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大数据时代的历史研究的封面

大数据时代的历史研究

舒健

出版时间

2017-12-01

ISBN

9787532776238

评分

★★★★★
书籍介绍
本书是目前国内关于大数据化与当代历史研究的一本重要成果,它以三部分内容探讨了这一议题:首先,大数据时代的历史研究展现出了新动态,传统史学发生了转折乃至变革等诸多问题,需要用新的研究范式加以解决,那么有哪些新研究范式?其次,利用大数据进行历史研究对专业数据库的建设提出了哪些要求?再次,大数据时代,新的历史研究与传统历史研究应该如何完成继承与接轨,跨学科研究的可能路径又有哪些?这三个问题的提出及解决对于今后的相关研究有着承前启后的意义和价值。 可以预见的是,未来的数据库肯定会朝着开放性、共享性、可视化方向去发展。大规模的数据化历史资料平台建设,为整个学术界提供了更丰富灵活而有效的研究资源,而且随着海量的图书、报纸、期刊、照片、绘本、乐曲、视频等人文资料的数字化,更多的专题性数据库或以独立的形式或以合作的方式在如火如荼的建设中,诸如华东师范大学沈志华教授主导的关于冷战档案数据库的建设、上海大学陶飞亚教授主导的关于汉语基督教书目文献数据库的建设都各有特色,值得关注。它们不仅是历史研究的重要基础,也越来越被其他相关学科所看重。
目录
拥抱“大数据”对历史研究的挑战 (代序)
第一部分 大数据与史学研究
变革亦变异? ——大数据时代的史料收集与历史书写
大数据时代历史研究的可能性
行为的可数据化:大数据时代的人文关怀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封面真心好漂亮,国内外各种数据库介绍
其中有几篇就是传统的史学研究,套了张大数据的皮,文章本身还可以。完全围绕大数据展开的几篇文章,研究水平和方法也忒低了
有用的不多,基本还是介绍和“憧憬”
按需。见过。
其实对熟悉相关领域历史研究的同学,书中介绍的工具应该都不陌生,然而大数据三个字在这里更多是点缀,与其凑这个热闹不如说是史料的“多媒体”化吧,当然从计算机学的角度来说,以上资料都是“数据”,问题在于这些“数据”难以从统计意义上进行可以产生有价值的史学分析的量化。
挺好的DH入门读物,本小白给它点个赞!
在中文学界,黄一农的“e考据”开互联网时代史学研究的风气之先,他在中国天文学史、明清中外交流史、红学等领域的研究成果堪称“数位”与“传统”结合的典范;金观涛、刘青峰的《观念史研究》则代表了数据库关键词词频统计、语义分析与观念史研究的潮流,其后王汎森、沈国威、孙江等人对此均有涉及;此外,在历史地理、地方文献、海外汉学、汉语基督教文献等各个领域,大数据的影响可谓无远弗届,一言蔽之,大数据给历史研究带来的是一场旷日持久的革命。本书的梳理和概述工作尚可,但总体过于简略,各篇水平参差不齐,对世界史研究的数据库着墨较少。
Z-Libra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