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古今和歌集的封面

古今和歌集

[日] 纪贯之

出版时间

2018-07-01

ISBN

9787532776887

评分

★★★★★
书籍介绍
☆东瀛《诗经》 ☆和歌高度成熟的标志 ☆日本三大古典和歌集之一 ☆日本第一部“敕撰和歌集” ☆纤细婉丽的“古今调”奠定日本和歌史上主流歌风基调 ☆开拓性的“五七调”三句译案全面呈现“歌体”之美 1、《古今和歌集》(简称《古今集》)是继《万叶集》之后的第二部和歌集,是日本第一部“敕撰(天皇敕命编选)”的和歌集,堪称日本版《诗经》。 2、书中精选收录和歌一千一百多首,显示了和歌在艺术上的高度成熟,形成了与“万叶风”迥然不同的纤细、婉约、浪漫、唯美的“古今风”,奠定了后来“敕撰和歌集”的基础。 3、《古今和歌集》序标志着和歌理论的形成,《古今集》与《万叶集》、《新古今集》一道,是日本文学史上公认的最重要的三部古典和歌集。 4、《古今集》在内容上带有贵族倾向,风格也变得纤丽,同时具有《万叶集》的流风遗韵。《古今集》全20卷1100首和歌中,恋歌占了5卷360首,是总歌数的近三分之一。《古今集》全20卷,收录约130人的歌。有1100首歌,长歌5首,旋头歌4首,其余皆为短歌。分为春、夏、秋、冬、贺、离别、羁旅、物名、恋、哀伤、杂歌、杂体(长歌、旋头歌、俳谐歌)大歌所御歌、神乐歌等。 5、该译本参照的底本齐全,有:岩波书店《日本古典文学大系·古今和歌集》(佐伯梅友校注,岩波书店昭和33年版),岩波书店《新日本文学大系·古今和歌集》(小岛宪之、新井荣藏校注,岩波书店1989年版),新潮社《新潮日本古典集成·古今和歌集》(奥村恒哉校注,新潮社昭和53年版),小学馆《新编日本文学大系·古今和歌集》(小泽征夫、松田成穗校注,小学馆1994年版),可以说是目前市面上最全的译本。 6、译稿开创性地采用了与以往译本不同的三句“五七调”译案。 本书是日本平安朝初期(十世纪初)由纪贯之、纪友则、凡河内躬恒、壬生忠岑共同编选而成。日本短歌到平安朝,已基本取代了长歌,成了单独的短歌形式。《古今集》中有作者不详的歌。著名的歌人有纪贯之,他是平安朝初期的和歌圣手。与纪贯之一起参加编选《古今和歌集》的歌人在当时也有代表性。
目录
译本序 《古今和歌集》汉译中的歌体、歌意与“翻译度”
真名序
假名序
第一卷 春歌(上)
第二卷 春歌(下)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对于这个译本,说实话是失望的。之前看过王向远先生在翻译大西克礼的《物哀》是译的源氏物语的自由体和歌,很有味道,非常喜欢。而这千首和歌,有韵味能让人记住的真的没多少。译前译后记里的自满清高也实在让人喜欢不起来。不过尽管如此,恋歌四五里面,还有零散在其他几辑里面的歌与答非常可爱,蛮喜欢的。 还有比较意外的是各个辑子里意象的集中,不同于中国古诗里意象丰富,和歌的意象集中的惊人,算是把有限的几个意象发挥到了极致,被无数人反复吟咏。也从侧面反映出中国与日本文化的不同。
几年前对《古今和歌集》疯狂感兴趣,可只在旧书店找到一本80年代的汉诗五言绝句译本,觉得失去了很多韵味。此次的版本采用汉诗未有的五七调,韵律更偏词,优雅动人多了。和中国的诗词相比,和歌的视野真小啊—只是我,只有我的悲欢喜乐,但正是因为这样反而有了一种难得的真挚。特别喜欢和歌中月的意象,比如这首:夜深中天渡月影/人自望月月自明/蓦然又相逢
已弃书,固守于古诗,拘泥于形式,执迷于韵脚,失之于本性、真意和性情,译者太过于执迷以至于忘了读者要读的是日式和歌,而不是国内古诗,更不是他个人改写的酱油诗,翻译不是拿来表现自我的,更不是肆意改造,不求原汁原味,但求不毁原有意境……日式短歌本就难译,但这也是无可奈何之事……
全部翻译 难得。现在就有三个版本了 1983杨烈 2002张荣蓓 和这个版本, 但还有提升的空间 拭目以待
作者在序里洋洋洒洒写的翻译理念倒是不错,就是翻出来不甚好看。现代人强行要写五字诗句七字诗句看起来都像打油诗。把和歌放进五字七字的格式里,就只是译者理解了原作后的自行写作了。然而诗才不是每个人都有的,有的人写壮志是“大风起兮云飞扬”,有的人写就是“大炮开兮轰他娘”了。而且我认为原句的语序和介词也是诗意的一部分,和歌又是短而精巧的格式,与其穿凿附会翻成格式,不如翻译成散文形式。 “香气来何处,秋野藤袴一簇簇,是谁脱袴挂秋树”“今夜真难挨,左等右等你不来,情人那里待?”这个就太有趣了。
真是看得我直接痛苦面具😅本来我对翻译得稀巴烂这种事情包容性很强的,译得再烂我也勉强能冲,但是把我推的东西译成这样那实在是不能忍,主要撇开形式上的艺术性不谈你连诗歌原意都译错了这是否有些...真当普通读者看不懂点日语是吧
感觉不懂日文最多能触到和歌美感的三成....译者极力阐释「汉语基本上是一字一音,一个音节一般就是一个相对意义独立的词。但是日语两三个音节才能构成一个词(“言葉”)。按“五七五七七”加以翻译之后,势必会增加原文所没有的词,往往超出了原文的一倍左右。原来“五七五”“五七五七七”都指的音节数,而不是字数。」(一通解释猛如虎...)但其实他的译本给我一种把唐诗宋词的东西强揉进去的感觉。开头赋风雅颂比兴的部分可和诗大序、与元九书对读。 古今和歌集好多篇幅有点五代十国“一池春水”“花间美人”的味道,摘录喜欢的: “浣衣原野边 君振衣衫春雨乱 草木翠色染。” 想品出原来的味道,或许真的只有直接读日文了,希望未来有机会学日语...
为什么读起来总感觉有儿歌感
大致翻了一下,执着字数格式必然成为劣质汉化和二创。
真不喜欢和歌,觉得有意象没意境,本来就短,一个意象一出整首诗我都可以编得个差不多,感觉很打油,不知道是不是翻译的问题。 看日本影视剧,感觉和歌真NB,然后。。。。李杜诗篇万口传,就小学那篇《静夜思》够吊打和歌。。。日本的文化“入侵”真NB,看个动漫觉得和歌美得一塌糊涂,直逼汉唐,然后,就这就这? @2020-06-23 10:4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