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荣耀的封面

荣耀

[美]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Vladimir Nabokov)

出版时间

2018-07-01

ISBN

9787532777044

评分

★★★★★
书籍介绍
在《荣耀》这部深情的小说中,我们与主人公马丁一同走过他的成长之路,从温馨的家庭环境到广阔的世界舞台。每一个章节都像一扇窗,让我们窥见他内心深处的情感波动和生活中的喜怒哀乐。这不仅是一次个人心灵的探索之旅,也是一场对历史、文化和人性的深刻反思。在马丁的故事中,我们不仅能感受到生活的色彩斑斓,更能体验到那些触动人心的瞬间,以及它们如何塑造了我们的世界观。
作者简介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二十世纪卓越的小说家与文体学家,1899年4月23日诞生于俄罗斯圣彼得堡。随着布尔什维克革命的爆发,纳博科夫一家在1919年流亡至德国。他在剑桥大学三一学院专研法国和俄罗斯文学后,在柏林与巴黎度过了十八年的丰富文学生涯。1940年,他移居美国,先后于韦尔斯利、斯坦福、康奈尔及哈佛大学任教,以其小说家、诗人、评论家和翻译家的身份备受推崇,代表作包括《庶出的标志》、《洛丽塔》、《普宁》与《微暗的火》。1955年,《洛丽塔》在巴黎奥林匹亚出版社出版,引起广泛讨论。1961年,他迁居瑞士蒙特勒,并于1977年7月2日在那里逝世。
推荐理由
《荣耀》一书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主人公马丁的生活片段,从他的童年记忆到成年后的探索与抉择。这些故事不仅展示了个体的成长历程,还深入触及了亲情、友情、爱情以及对自我认知的复杂情感。书中融入了丰富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元素,使得读者在跟随马丁的脚步体验生活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时代变迁的影响。对于那些喜欢深度文学作品,关注人物内心世界,并希望通过阅读了解不同文化和人生经历的读者来说,《荣耀》无疑是一本引人入胜的选择。
适合哪些人读
喜欢深度文学和人物传记的读者
对20世纪初欧洲社会文化感兴趣的读者
寻求人生意义和个人成长启示的读者
热衷于探索不同文化和历史背景下的情感故事的人群。
书籍脑图
用户评论
读完纳博科夫《荣耀》。由于之前好几次试图进入《洛丽塔》都未能成功,《荣耀》是我读完的第一部纳博科夫小说。读的时候频频想起纳博科夫对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炮轰”,脑海中始终带着“你丫凭什么这么牛气”的疑问。 读完之后觉得,纳博科夫大概是个做红酒的,在他眼里世上所有的酒都该是红酒,用红酒的标准来看,陀思妥耶夫斯基酿的酒简直粗劣至极、不堪入口。 但他不能理解的是,陀思妥耶夫斯基酿的是伏特加,而且是95度的伏特加。无论纳博科夫如何不喜欢陀思妥耶夫斯基,他大概都是不敢和后者比保质期的。 如果抛开这段恩怨来看,纳博科夫的《荣耀》倒是很像韩寒的《1988》。
不是最喜歡的納博科夫,筆下俄國人即便再文明、情操再高也喜歡不起來。好在自嘲和幽默感中和了早期作品有意無意流露的矯情(俄國女人真奇怪,竟然會被幽默感逼瘋,還覺得全世界只有她自己才是人),高濃度親英、拳擊與足球(fair-play!)大加分,更別說劍橋生涯與最後七章行雲流水的華麗。很多小細節,用指甲在蚊子叮過的紅包包上劃出十字,討厭別人套近乎時動不動談起母國、去過的人還非要讚美幾句以示好意,就連愛跟陌生人跳舞這一點都戳到我心坎裡去
说实在的,这本书里描绘的男性视角下的世界,好像都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这部之前,可能这部之后,还会涌现很多类似的作品。好吗?蛮好。可是也无甚意趣,不及纳博科夫的其他作品。
“火车”是书里的一个高频词,全书关于旅途和火车的描写有几十处之多,还有“灯火和伸手不见五指的黑夜”,引出俄国流亡侨民漂泊羁旅的无限愁绪,纳博科夫抑或马丁的乡愁总是这样强烈,而这种愁思是全人类相通的情感,足以打动不同时代和文化背景下的读者。自幼失怙颠沛流离客居异乡,遥远的故土,魂牵梦萦的罗斯呵,唯独在梦中才能与你相见。为了“荣耀,热爱,对土地的温情,千万种相当神秘的感觉”,他终究踏上了或许再也不能够回头的冒险之路,去追寻记忆里父亲昔日留下的那抹背影,义无反顾。这书,在我心里与上一本读过的《大师》齐平。
比起早期的玛丽显得更为成熟,叙述的跳跃切换本身就已足够引人着迷,而连绵的、无限温柔神秘的景色,将背景装饰成一个如梦似幻的纯真年代。纳博科夫自述,“这是我唯一一部带有意图的小说”,当纳博科夫以这部小说对荣耀这一概念展开阐释,我们终将明白,那不过是一条林间小道而已,重要的,仍然是其间的光与影,是山雀的啼鸣与冷杉的粗糙触感。(说起来,因为老纳自己在前言表示不要和自传对照阅读……我刻意忽略了这部分hhh以后有空比对一下感觉肯定很有趣)2018-070
馬丁再次離開柏林後的部分鬆懈了( @2021-03-31 10:31:28
太特别也太亲切了,纯真坚定的流亡者,在选择出发那刻就已经抵达的故乡……
纳博科夫的小说的特点:叙述方式与描写比事件本身重要,至少从这个角度而言,这部作品无疑又是一篇忧郁得美丽的作品。同样也要指出,在这篇小说里,很多地方的描写都明显有种试图四两拨千斤的痕迹,而这种痕迹在他许多作品里却更加自然更具升华意义。我想我还是喜欢这部作品的:美丽、优雅又带点壮烈的崇高与忧郁。
其實故事還挺簡單的。我之所以中間想棄,只是因它針對環境的細節描寫太多,顯得過於冗余。本來對這種從頭到腳大段大段的環境描寫的故事特別打怵,但是直到故事的最後馬丁做出了最終的決定,我突然有了一絲茅塞頓開般的感動。儘管人的一生會渴求許多人的陪伴,但在選擇最終的道路時,他還是得自己去完成榮耀。回過頭去看前面的一些景色描寫,那些白樺樹,冷杉林,明艷的藍天,冰冷又清新的空氣……原來納博科夫心中回不去的俄羅斯美得這麼溫情,這麼浪漫。
无疑是读过的最流畅的一本纳博科夫,适合用来入门。轻量小巧,阅读体验像拆开一份包装精美的礼物。在回忆的场域里他几乎无人能敌,细节堆垒,纤毫毕现,依旧是“感官小说”,是使人身临其境的极限的魔术,在一场旧日时光的宏大幻象中飞行。文学真好啊,这样骄傲地展示自己的荣耀、忧伤与勇气。写爱情的部分非常喜欢,有点想起蒲宁,俄罗斯的火车穿越风雪,载满了逃难中的破敝的人民,披着白色裹尸布越过边境,还是很容易被这样的情景击倒。 但当一个作者的描写力到了如此无可挑剔的地步,或许也就更难抵达他真实的情绪,读完觉得太光滑,就像在琳琅满目的圣诞节橱窗里找不到我想要的那辆铁皮火车。读完又翻了几回序言前文才理解了结局的开放性,可我还是觉得它是一个比较封闭的小说,结局从一开始就已经注定了。
书籍解析
立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