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我抗拒的封面

我抗拒

[挪] 佩尔·帕特森(Per Petterson)

出版时间

2019-08-01

ISBN

9787532780631

评分

★★★★★
书籍介绍
一对童年时代的好友在秋日的晨曦中偶然重逢,勾起了三十五年前两人共同的回忆。汤米的母亲突然离家出走,父亲不久也弃他们而去,汤米因此被迫与妹妹们分开,被不同的家庭收养。他的好友吉姆和虔诚的母亲生活在一起。汤米和吉姆相互陪伴扶持,度过了艰难却单纯的少年时代,又在升入高中后渐行渐远,直到命运的不同际遇侵蚀了他们之间的友谊。如今,吉姆独自在桥上垂钓,而汤米开着一辆崭新的跑车经过他的身旁。追随着两个男人在这一天之中的遭际,混杂着往事与回忆的创痛,我们眼看着他们的命运再度奔向新的现实。 本书是佩尔·帕特森展现其写作深度的又一力作,以富有感召力的笔法,为读者在熙攘喧嚣的世界中构筑了一个冷冽寂静的避世之所。 佩尔·帕特森(1952—),挪威当代最富盛名的作家之一,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曾当过图书馆馆员、印刷工,做过书商,也从事翻译的工作。1987年出版第一本短篇小说集后逐渐崭露头角。帕特森被誉为继帕慕克之后,最受瞩目的“都柏林IMPAC文学奖”得主。2007年,他的小说《外出偷马》登上《纽约时报》畅销书榜单,并被翻译成50多种文字。
目录
吉姆·2006年9月
汤米·1962年
汤米·2006年春 1966年
磨坊后面·1966年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在回忆中抽丝剥茧、两个男孩的双生感、残破家庭的代际传递、多年后偶遇的契机…《我抗拒》就像《外出偷马》的复刻版,只不过无论情感的强度还是真相带来的冲击都要全面弱化。非线性多视角叙述早已失去了魔力,同样的视角还要变换不同的人称就更没必要了,作家用小标题注明视角的所属和故事发生的年代,不仅降低了阅读难度,还削弱了情节张力。2006年9月一个寻常的日子塞进了太多的巧合,即便是狄更斯也不会这么写,小说在关键的位置含糊其辞,比如吉姆与母亲的关系;无关的闲笔又事无巨细,比如汤米母亲出走的前前后后,就像很多条支流,彼此有关联却若即若离,最后不知道流到哪里去了。结尾是开放式的,故人再次相遇似乎板上钉钉,“我怎么可能没有他而活这么久?”是小说合适的落脚点,吉姆鬼畜般的说出汤米的口头禅,然后瞬间自愈也挺神奇的~
吉姆在医院外抽烟抛硬币那一段,看到我痛哭。
这是我第一次看挪威的作品。刚开始看的时候,倒叙、插叙、时间的不断交错让我觉得有点混乱,不知道写的所以然。还有就是有些标点符号有点随意,需要一段时间适应。直到读到中间的时候,突然感觉交错的故事像一块块拼图逐渐在我的下意识中后知后觉地拼成了一个故事。不知道是我的原因还是什么,感觉读完了还是有不少疑惑。 这本书是以吉姆、汤米、西丽、约恩森四个人的视角和经经历来讲述故事。我觉得西丽不是讨厌汤米,而是讨厌过去发生的事,她下意识地想要逃离痛苦的过去,不想要再回忆起任何过去的事情,努力追求美好、幸福的未来。
尽力了,说实话真的不有趣,为什么有的对话加引号有的不,在脑中不是特别make sense,而河马煮死在水槽里一样难读,为什么这么难读,我好累。最吸引我的就是全文第一段,那个被撞了又跑了的男人,哎。因为这个入坑,但实在是,够了。
我都有点搞不清到底是因为打碎的时间线,还是故事本身的缘故,像一把钝刀剜着心口,像一口续不上力的呼吸,很不好受。不愧是佩尔·帕特森,毫不亚于《外出偷马》。 有那么多可以轻易抹开的隔膜,那么多看似可以串联起来的珍珠,所有只要再前进一步就可以触到彼此指尖的瞬间,偏偏所有的人都拒绝了,拒绝承认、拒绝道歉、拒绝承担、拒绝坦诚。明明珍视却不珍惜,像北欧的温度,冷冽、脆弱,结尾很好,他们不值得一个结局。
补录
我在想这一系列的书是不是都这么冷冽?我抗拒和自己的童年和解,我抗拒和已经消失的亲情联结,我抗拒强行和渐行渐远的兄弟、朋友寻回温存,就像最后的吉姆一样,呼吸平稳,泰然自若地朝那座白色大桥驶去。看多了呼吁和过去的苦难和解,重获新生,这种抗拒的方式也是蛮酷的,但还是觉得,人生啊,真是太苦太冷了。
再读一遍
读得断断续续,故事零零碎碎,导致我读完了都迷迷糊糊。
solitu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