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黑暗中的笑声的封面

黑暗中的笑声

[美]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

出版时间

2019-05-01

ISBN

9787532780716

评分

★★★★★
书籍介绍
在现代社会,我们常常在追求物质富足的同时,忽略了内心的需求。而《黑暗中的笑声》就像一束光,照亮了我们内心的黑暗,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复杂性。这本书让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思考自己的生活,反思自己的行为,从而更好地认识自己。
作者简介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是20世纪公认的杰出小说家和文体家。1899年出生于圣彼得堡,布尔什维克革命后流亡德国,在柏林和巴黎度过18年文学生涯。1940年移居美国,在多所大学任教,成为小说家、诗人、批评家和翻译家。其代表作品有《庶出的标志》、《洛丽塔》、《普宁》和《微暗的火》等。1955年,《洛丽塔》出版引发争议,1961年迁居瑞士,1977年病逝。
推荐理由
《黑暗中的笑声》通过一系列错综复杂的故事,深入探讨了人性的阴暗面和光明面,揭示了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在爱情、家庭、事业等方面的挣扎与矛盾。作者通过细腻的笔触,将人物的情感和内心世界展现得淋漓尽致,使得这部作品成为了一部深刻的人性剖析之作。
适合哪些人读
对现代人性探讨感兴趣的读者
追求内心成长,希望了解自己和他人的读者
喜爱文学,喜欢通过故事来理解世界的读者。
书籍脑图
用户评论
一部用电影戏法揶揄庸俗电影、操纵主人公嘲弄读者、解构小说又同时建构新小说的小说。纳博科夫在《独抒己见》中对自己有过这样中肯的评价:“我并非一只轻浮的火鸟,而是一位固执的道德家,抨击罪恶,谴责愚蠢,嘲笑庸俗和残忍——崇尚温柔、才华和自尊。”他在《黑暗中的笑声》中借雷克斯之口说:“一个艺术家应当把他的美感当作惟一的指南,这样他就永远不会误入歧途。”纳博科夫虽然否决“为艺术而艺术”的论断,但他的作品往往是一件件轮廓细腻、纹理别致的艺术品,他用无与伦比的创造力来雕刻小说,他说:“世界上只有一种艺术流派,就是天才派。”“黑暗中的笑声”这一小说名称被作为纳博科夫创作特征的代名词——纳博科夫就是那个愚弄提线木偶(主人公),也是那个在文本背后嘲笑读者的人——(“那只是一件艺术品而已,没必要大惊小怪”)
“他一生中最大的成就是发现了美丽的玛戈。” 人们永远要为美丽付出代价。无论是美本身,还是美的观赏者。
希区柯克可以拍这个剧本呀(一查俩人还真的想过要合作 Nabo早期作品形式虽没有那么放飞但抽离的揶揄和精确的比喻已经很有味道
为第六章结尾处叹服。
“唉,不行。哪能仅仅因为一个素不相识的姑娘吸引了你,就开枪把她杀了呢?”
在他身上或许只有一件真实的东西,那就是他有一个根深蒂固的信念,认为在艺术、科学或感情方面,任何一件事物都或多或少只是一种巧妙的骗局。我们把生活建立在不幸的流沙之上。
天才写书,我无话可说!😢看完穆谢特再来看此书,仿佛在两个相似又不同的世界里穿梭——虽然使用的材料不同,但布列松和纳博科夫简直就是一体两面的创作者:布列松严谨地遵守给事件剥去所有技巧、拒绝让观者察觉情感轨迹的条规,让苍白的人物在泯灭的同时反向凸显情感厚度指向歌颂真善美的高尚主题;而纳博科夫则以游戏般的反写实手段,把读者玩弄于指尖,给予事件以丰富的可解读性,模糊道德原则,为歧路彷徨之人辩护。但他们也都是相似的,我们理所应当称为新创作者的那类:艺术并非是对现实的机械模仿,形式绝不能沦为故事的附庸,事实上:形式即内容,“讲故事的人主宰一切”。
一方残忍而另一方轻信,这正是讽刺艺术的根基。
纳博科夫写的最后欧比失明后的感觉描写真的很强。
抓马至极 而这种着了魔式的爱真是 有趣
书籍解析
立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