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总统班底的封面

总统班底

[美] 卡尔·伯恩斯坦,[美] 鲍勃·伍德沃德

出版时间

2019-06-01

ISBN

9787532780983

评分

★★★★★
书籍介绍
伍德沃德在《华盛顿邮报》刚刚工作了九个月。 1972年6月17日,星期六。伍德沃德接到本地新闻编辑打来的电话,说当天凌晨,有五个人带着照相设备和电子窃听装置,在位于水门大厦的民主党总部的一桩盗窃案中被逮捕。 周六的新闻编辑部异常宁静,当伍德沃德开始打电话的时候,他注意到伯恩斯坦也在从事这桩盗窃案的报道。 哦,天哪,可别是他。伍德沃德想起了办公室里的一些传闻,说伯恩斯坦很有抢新闻的本事。 …… 1973年4月30日,晚上9点钟,尼克松向全国发表电视讲话。 “有请美利坚合众国总统。”播音员庄严地宣告。尼克松坐在他的桌子旁,桌子上一边放着他家人的相片,另一边是林肯的半身像。 总统开始发言: “……今天,我作出了任职总统期间最困难的决定,我接受了两位最亲密的同事的辞职……在任何组织中,为首的人必须负责。所以,责任应该由我来负。我接受这一点……正是这样一种体制,使事实见诸天日……在目前情况下,这一体制包括了坚定不移的大陪审团,诚实的检察官,勇敢的法官,以及强有力的言论自由……” …… 1974年8月8日,尼克松向全国发表电视讲话,宣布辞去总统职务。 卡尔·伯恩斯坦,16岁时在报社当勤务工,19岁时成为新闻记者,自1966年起在《华盛顿邮报》工作。因参与《华盛顿邮报》对于水门事件的报道,获普利策奖。 鲍勃·伍德沃德,《华盛顿邮报》副总编,因参与水门事件和“9·11”事件的报道,两次荣获普利策奖。
目录
致谢
人物表
1
2
3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这件事情本身很重要很伟大,但书看起来是真闷,半本弃
对于水门事件的起因与结果,在维基百科里记录地非常详细,但是,两位记者一点一点披露秘密的过程艰辛大概只能读这本书后才能知晓。你可想像面临的巨大阻力和费尽心力的采访,真实与妄言之间的摇摆证实,信任与敌视中缓慢探索,更想不到虚伪狂妄“总统班底”监听与跟踪的白色恐怖,中途面临心力交瘁的信誉危机与职业危机,险些走在法律危险边缘的采访试探。 这本书说实话并不像小说那般抓人心弦动人心魄,它就是册记录的历史,环环相扣而却不敢遗漏,你若想真正的亲临历史,请好好读它,保你满意。 #2019 第121
“当然,我们将一路斗争过去。如果法官想要送谁进监狱,那么他就得送格雷厄姆夫人。天啊!夫人说她会去的!”——自由与正义不是别人施予的,往往要靠自己争取,而这又关乎勇气…显然,从邮报的一线记者伯恩斯坦、伍德沃德到总编布拉德里、发行人格雷厄姆夫人,“勇气”都是他们将永远被人铭记的原因…
“我们坚持我们的报道。”——《华盛顿邮报》社论 关于“水门事件”的真实调查,普利策奖得主作品,讲述了《华盛顿邮报》的两位年轻记者卡尔•伯恩斯坦、鲍勃•伍德沃德无意中发现并挖掘出美国历史上最大的政治丑闻,从而改写美国历史的故事。《总统班底》被《时代周刊》誉为“新闻史上最具影响力的非虚构佳作”。同名改编电影荣获4项奥斯卡大奖。
书是好书,从揭露者的视角展现了水门事件的全程。但是,翻译的很生硬,影响阅读的快感。
因为美剧《煤气灯》来看看这本讲水门事件的纪实文学,真的难看,邮报这边无聊到连脏话都能收录进来,纽约时报那边重磅级的报道却不知道怎么就突然冒出来…这个系列为什么老爱翻译一些又长又臭又片面还让人找不到事件骨干的纪实。
The Washington Post或许不是揭露出水门事件全貌的人,也不是信息最准确的人。但是他们确是抓住了那根企图隐入黑暗中的线头,并锲而不舍的企图拽出整个真相的人。这一个小小的inception最后让各方力量加入,挖掘了美国20世纪最黑暗的政治丑闻之一。正像邮报如今的slogan:“Democracy dies in darkness.”
记者们追寻真相的崎岖之路,虽说有点跌宕起伏吧,但是更像两位记者的随笔汇总,读起来稍微有点平淡
我还是去看同名电影吧…
关于水门事件的流水账,不喜欢。纪实是真的纪实,就是过于纪实了,打电话、询问、查资料,不接受询问、接受询问,回答问题躲躲闪闪。两个记者想查啥就能查,直接可以复印政府的调查材料。太混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