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非虚构的艺术的封面

非虚构的艺术

[美] 特雷西·基德尔,[美] 理查德·托德

出版时间

2020-05-01

ISBN

9787532781065

评分

★★★★★
书籍介绍
《非虚构的艺术》记述了一位作家和一位编辑在近四十年的共事中所汲取的经验教训。它的目标受众是读者和作家,是那些关心写作、关心如何写作和提高写作的人。我们基本的前提,就是你有能力学会如何写得更好。 在坚持事实方面,我们毫不含糊。非虚构远不止于事实确凿,可是它的出发点,就是不要凭空捏造。如果事件发生在星期二,那么星期二就是它发生的时间,哪怕星期四会构成一个更有条理的故事,也不能因此改动时间。当然,这并不等于把事实和真相混为一谈。 我们同样相信故事和人物的力量。我们认为,小说的各种技巧从来都不是虚构作品的专利;除了企图以虚构冒充事实之外,对于非虚构作家而言,没有哪种讲故事的技巧是禁区。我们还认为,无论是故事、论证还是沉思,图书、随笔还是家书,每一样都要做到新颖而准确,能够表达出一种独特的人的存在。 过去三十年里,美国文化变得更加喧嚣、快速、碎片化。就直接效果而言,作家赶不上流行音乐或是动作电影、有线电视网新闻或是即时通信。我们认为,作家不应该也没必要试图赶上这些。我们知道,写作仍然是通往明晰思想和情感的最佳路线。 《非虚构的艺术》是一本源于实践的书,是多年来尝试写作三类散文的产物:写世界、写观念、写自己。换句话说,这是我们俩尝试写作和编辑各种叙事文、随笔和回忆录的产物。 特雷西·基德尔(Tracy Kidder)1945年生于纽约市,哈佛大学英语学士和艾奥瓦大学写作硕士,现居马萨诸塞州。他是一位多产的非虚构作家,荣获普利策奖、美国国家图书奖等多个大奖,作品包括《劫后重生的力量》(2009)、《我的支队》(2005)、《越过一山,又是一山》(2003)、《家乡》(1999)、《老朋友》(1993)、《学童中》(1990)、《住屋》(1985)和《新机器的灵魂》(1981)等。 理查德·托德(Richard Todd)1940年生,毕业于安赫斯特学院和斯坦福大学。在长达四十多年的编辑生涯里,担任过《大西洋月刊》执行编辑和霍顿·米夫林出版公司图书编辑。他为多家著名杂志撰写报告文学和文化批评,著有随笔集《事物本身》(2008)。他也在大学里教授创意写作。


目录
1 开头
2 叙事
故事
视角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里面提到的点,看着有趣,对于想实操的人也是很有用的。我认为这本书还可以再厚一点,多一些从文本出发的分析。
是一本不适宜翻译的书,看原著或许阅读体验更好,以及,不要被书名误导,这本书更适合作者和编辑看。
这本书是通过狂轰滥炸的方式来讲心得经验(好吧我也分不清书里的一些经验跟吐槽有啥区别,作者太幽默了作为同行都懂读着读着总能笑)。从第五章“超越准确”开始渐入佳境。初次访谈观察写作会贪婪地吸收材料,忠于事实但一定要超越事实,写作是凝练的过程;写作人与写作对象的关系始终是变幻莫测,身在其中才能懂;艺术与商业章节其实不仅是对出版行业,对媒体行业亦有参考价值;终章讲作家与编辑,无论在出版社还是媒体,始终是相爱相杀的。写作者要尽可能听取建议,编辑则要对内容文本保持层次感,负责到底。二者只有螺旋式上升的交流才会产生好的作品(如果能互换角色更好)。回想自己以前初入媒体行业当编辑,做得还是不够好。再接再厉。
编辑托德和作家基德尔这两位好友四十年来通过电话书信写作手稿往来积攒下来的关于非虚构写作的心得分享(其实更像是一本书单书。他们俩用作家作品的一些惊艳的开头/写作风格/叙事方式等来实际指点如何下手写作)。每一章节开头是基德尔/托德的一段自述,由此展开他们要讨论的非虚构写作的各方面(开头、叙事、回忆录、随笔、超越准确和风格问题)。他们主张漂亮的开头必须清晰易懂抓住读者好奇心,把读者和作者放在一个平等的位置上,不低估也不抬高。托德擅长引用作者作品来为自己想要表述的观点作例子分析。非虚构作品受到事实叙述的限制,做一个诚实的非虚构叙述者,也像是做个受限的幻象师。书里面在最后两章节还提到不少有用的写作技巧和注意事项。他们俩的友谊最开始还建立在调侃基德尔不会写但努力修改手稿的基础上(笑),后来越写越好了~
一本轻薄的重量级案头写作指南,句句金玉良言。不啻一场倍感贴心的言传身教,一份心潮澎湃的理想写照,一段欣然称羡的友谊回顾。妙笔译文也更是锦上添花。
所获并不很多,不过非虚构写作所必须遵循的事实原则,还是有一定的实证意义;文学的非虚构写作是社会学人类学的近亲,至少在材料收集阶段,要下的功夫都是很大的,只是之后在对材料的处理上分道扬镳。相比学术写作,非虚构作品的在面对公众的可能上可能更大点,二位作者对学术黑话意见很大。书后列了讲写作的书单。(220522,3h)
3.5 后面编辑与被编辑更有意思……
简直不要太棒。关于如何写作的知识,经验之谈。作者和编辑的关系,绝不止步于文字技术,而是纵深入人格、对故事乃至于生命的观念和领悟。
从更高的层次解读写作,感觉作者随便写写,在构建的框架下“稍微”填充,但这种信手拈来的顺滑感是深不可测的阅读量做基础。好好读书。
书中说:“比喻在新鲜的时候,是思想的一种形式,可当它们变得陈腐之后,则是回避思想的一种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