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世纪的哭泣的封面

世纪的哭泣

[美]兰迪·希尔茨

出版时间

2020-01-30

ISBN

9787532781331

评分

★★★★★
书籍介绍
在20世纪80年代的阴影下,一种神秘疾病的爆发震撼了世界,它悄无声息地蔓延,挑战着科学的认知与社会的共识。《世纪的哭泣》带领我们回到那个充满恐惧、偏见和希望交织的时代,揭示了一个疾病如何重塑我们的理解,以及人类如何在绝望中寻找生存的可能。这不仅是一场医学战役的故事,更是一个关于人性、勇气与团结的史诗。
作者简介
兰迪·希尔茨(Randy Shilts)是一位美国记者,活跃于1980年代,是最早关注艾滋病问题的记者之一。他于1975年以优异成绩毕业于新闻专业,但因身为公开的同性恋者,在当时充满恐同情绪的媒体环境中难以找到全职工作。作为自由记者一段时间后,他在1981年加入《旧金山纪事报》,成为首位专职报道艾滋病的记者。希尔茨以其作品的叙事性和将个人故事与社会、政治议题融合的能力而闻名,对医学、社会和政治影响方面的深入报道赢得了高度评价,被誉为“同性恋生活的杰出编年史作家和同性恋问题的发言人”。1988年,他荣获美国新闻工作者和作家协会的杰出作者奖。1999年,他的1981年至1985年的艾滋病报道被纽约大学新闻系评为“美国20世纪新闻作品100强”的第44位。在撰写过程中,他坚持在完成写作之前不查询自己的HIV检测结果,以保持报道的客观性。然而,在提交稿件当天,他得知自己为阳性,并在使用抗艾滋病药物AZT几年后,于1994年因艾滋病并发症去世。
推荐理由
《世纪的哭泣》一书深入剖析了艾滋病从发现到初期研究的历史,揭示了科学探索、公共卫生政策与社会态度之间的复杂互动。它不仅呈现了科学家们在面对未知病毒时的挑战和突破,还展现了同性恋社群、政府机构以及公众在应对这一全球健康危机中的角色和反应。对于那些对医学史、公共卫生、社会变革或LGBTQ+权益感兴趣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深刻且富有启发性的视角。
适合哪些人读
对艾滋病历史和科学探索感兴趣的读者
关注公共卫生和社会反应的学者
对LGBTQ+社群斗争史有研究兴趣的人群
希望理解社会变革和个人英雄主义在危机中如何并存的读者。
书籍脑图
目录
序言/ 1
主要人物 / 1
主要政府机构/ 1
第一部分 且慢,灰白的马
1. 心灵的盛宴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节奏太慢了,有点需要耐心。 想到了《每分钟120击》
写得太冗长了,总的来说就是1981年艾滋病在美国旧金山出现以后没有及时采取措施,政府没有拨款给到足够的研究经费,因为认为这是男同性恋的病,是非典型非主流美国人,直到1985年有异性恋感染的情况危急到美国白人男性后才引起重视,而这时美国艾滋病的死亡人数已经超过了一万。80年代美国的艾滋病泛滥和70年代湾区的性解放,公共浴室性行为有直接的关系。
近期看的瘟疫有关的书里最好的一本,纪实的力量大于反思,阐释。 作者把所有关键问题,临床的,流行病的,科学的,社会的,政治的,个人境况的问题,梳理地十分清楚,虽然有些事无巨细,每一个记者都想写这么一本书吧,也给当下流行病哪些面向至关重要提供了启示。 这段时间关注肺炎的同时,断断续续地读,有助于从目前令人窒息的现实中恢复,虽然书里的内容同样令人窒息愤怒,至少心里明白这是过去的事了。这种力量很大程度上是按时间线的写作方式带来的。 书中一个人物的作用完全是提供反思性的视角,同性恋色情在当时的产业化、奇观化、去人性化。之前对同性恋性解放运动完全缺乏了解,甚至因福柯的死把奇观化的性行为浪漫化为越界体验。 作者自己对艾滋语的反思也值得一读。
站在最前线的永远是少数人,比如医护人员和科学家。人类自私冷漠残忍懦弱,但同时又有勇气悲悯救赎,那些少数人使得这一医疗危机没有发展到无可挽回的地步。
不是一个好读的故事,因为不是讲人类如何赢得对艾滋病的战争,而是讲国家与社会的偏见如何阻遏了艾滋病被更好地诊断与治疗。另外阅读体验也不算很好,因为采用了时间编排的结构,导致内容非常碎块化,过多的人物走马观花似的出场,不看人物表很难记得住。看完的感受是在80年代初的美国对抗艾滋确实艰难,联邦政府与纽约地方当局不作为,同性恋群体本身是割裂的,其中不少人甚至反对限制无节制性行为,将政府干预视为暴行。以旧金山为中心的同性恋活动家、医生与地方官员群体才是初期对抗疾病的中坚力量,而他们要面对的挑战实在太严峻。
防疫的医学问题由于涉及公共政策,大都会变成政治问题,除非有个强有力的大政府有最终决定权,否则会演变成各派的政治博弈
很翔实的非虚构作品,但是太磨叽,有煽情的嫌疑。
确实也觉得没有必要这么啰嗦啊!七百多页,光抱怨政府不拨款,无视,无作为,以及就公共浴室关不关就写了至少好几十遍。多只是1980年代的一些史实和对艾滋病的初步研究,科普类的内容还是太少了。
文明的进程对于人类的碾轧,体制是一列狂奔的车轮,小民不过是车轮下的枕木。艾滋和瘟疫一样,似乎被看不见的那只手撒向无知的人类,警示也好,审判也罢,或许更多的是上帝的怜悯。没有拆除、毁灭,即不会有建立、重生。
这是一场争取接纳与平等、反对无知与恐惧的斗争。 艾滋病的故事非常简单:偏执,以及偏执对一个国家造成的影响。 断断续续花了数月读完,没想到竟然它最适合安抚在医院和在家休息的我。当我意识到作者并非回顾,而是亲历者、患病者时,才体会到某种真实的痛感。致敬明知山洞尽头的光线是火车灯光却仍追光、点亮烛火的人。
书籍解析
立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