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地下的封面

地下

[日] 村上春树

出版时间

2019-05-31

ISBN

9787532781355

评分

★★★★★

标签

日本

书籍介绍

村上纪实重磅推出

村上春树转型力作

追踪地铁沙林事件事实真相

深刻反思“责任回避型”封闭的日本社会

-

1995年3月20日,日本发生震惊世界的地铁沙林事件,事件发生后,村上春树亲自花了一年时间,面见亲历事件人士,进行录音采访,加以必要的文字加工,集结整理成这部《地下》 。这是村上春树追踪地铁沙林事件的纪实文学作品,描写逼真,也是村上春树首部非虚构类作品,意义重大。

《地下》是村上春树转型之作,第一部长篇纪实文学作品,是对日本这一“责任回避型封闭性社会”的深刻反思。

《1Q84》是《地下》的遗址。始自《地下》并不断发展的物语理念在《1Q84》中努力付诸实践,但并未充分实现。也许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地下》比《1Q84》更成功。

-

读罢胆战心惊……村上春树编织的这个真实故事,令人信服地讲述了正常人遭遇反常现实的状况。

——《星期日论坛报》

强大的观察力……生动地记录下了暴力与恐怖。

——《柯科斯评论》

用户评论
村上关于1995年3月20日的日本地铁沙林事件的纪实。印象较深刻的是和田荣二及明石志津子两位。受害者的证言大同小异,然而对于不同的个体及家庭,那是一道道深浅不一触目惊心的划痕。后记里对于此侧彼侧镜面说、个人与体制、自己的物语与别人给予的物语、记忆的相对性及日本体制的混乱的描述相当深刻及有想法,虽然读起来略拗口。
还是挺好看的,对于沙林事件后续症状的描写重复性很高。因语言区别确实不太大,过于关注受害的情况会觉得有些无聊的。倒是看采访,看到一些区别,有人受访者很爱聊天,从出生到后来的生活,简短的描述了出来,形形色色的人生。有些人只说了那一天,头晕,看不清东西,反复做噩梦,发烧,呕吐…… 青豆高速下月台(?)开始,一切都不一样了,大概就是纱林事件的意思。他们走下去,未来的人生都变了。
读到后面变得无聊了。看到大部分人要么一开始就对奥姆真理教生气不起来,要么就是渐渐地生气不起来,我反而怒其不争,愤慨于他们轻飘飘的态度,愤慨于日本政府的不作为,和事件中透露出的冷漠。
日本人在卷入事件察觉自己身体不适后居然会和平日一样坚持做完已经成为习惯的买牛奶上班开组会,这一点给我很深的印象。面对莫名其妙降临在自己身上的痛苦所呈现出的反应也是日本人所特有的。村上在末尾提到当他最开始接触真理教相关的讯息时,自己是立马厌恶得想到跑开,后来发现或许是在他者身上看到了自我的映射才会有这样极端的反应。这个思考角度让我对最近一直烦恼的事情有了新的想法。但不得不说,依然不喜欢林少华一贯的翻译风格,开头一直使用“物语”而不是相对应的翻译,在理解上制造了不小的难度。明明翻译成“叙事”就好了,再不济翻译成“故事”也好啊。
一开始只觉得村上的采访总是更有趣,每次都只问同样的几个框架问题,这么密密麻麻地问下来,就像摸到了整个世界的脉络;到这两个月,更多是感同身受,不知不觉地在其中学着如何面对。 BTW在地铁中毒后多数人的第一反应居然都是无论如何也要去公司,震惊。
林的译序和村上的结语相比当事人陈述就十分的多余和夸夸其谈
读到后来,发现自己更在意听的是每个人的生平。一个个不同的人生因为按部就班或偶然意外遇到同一件事情。发现大多数人面对意外并没有小说中那种敏感性,大家都很习惯给自己找虽然不太对劲但是大概没事的理由。每个经历者对仇恨也都反应不一,大多数对仇恨并不执着,也是件意外的收获。
又岂是一家之痛,一国之哀?
我原本是要看投毒者的采访,结果是在第二部,不过了解不同职业,通过不同亲历者的不同角度分析这次事件也蛮有趣的。缺憾是作者有点烦,希望他能把握好主次,我不是来听他谈他的观点的,他好像太把自己当回事,不是学者还想显得自己很高明,一个作家如果不明白这一点也太次了
記者 vs 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