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岛在湾流中的封面

岛在湾流中

[美] 欧内斯特·海明威

出版时间

2019-08-01

ISBN

9787532781430

评分

★★★★★
书籍介绍
★海明威诞辰120周年名家名译 ★世界文学史上的里程碑 ★“要画大海深处都在汹涌搏击,而风暴眼里却出现了一轮明月” 画家托马斯历经坎坷,先后有过两次婚变,婚后所生三子均归前妻抚养。他热爱自己的事业和孩子,常常陪孩子出海钓鱼,父子之间感情深厚。不幸的是两个儿子死于车祸,仅剩的一个儿子又在二次大战中牺牲。最后,托马斯决定放下画笔,抛却个人悲欢,投身于反法西斯战争的洪流中。在精神与肉体遭受严酷考验的情况下,托马斯始终坚忍不屈,顽强地与敌人周旋,在他的身上集中体现了海明威笔下经常出现的“硬汉”的特征,是一个塑造得相当成功的艺术典型。 欧内斯特·海明威(1899—1961),20世纪美国小说家、记者,“迷惘的一代”代表作家。一生经历丰富、传奇,写作风格简洁明快,以“文坛硬汉”著称,对现当代美国和世界文学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代表作有《太阳照常升起》、《永别了,武器》、《丧钟为谁而鸣》等。1953年凭借《老人与海》获普利策奖,1954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本文集收录了海明威全部长、中、短篇小说和全部非虚构类纪实作品,作家唯一的剧本《第五纵队》及影片《西班牙大地》解说词,以及作家书信集也悉数收进,凡16种(18卷),辅以大量原版插图、珍贵历史影像,图文并茂,全貌再现海明威作品及其生平。 本文集译者名家荟萃:吴劳、鹿金、蔡慧、陈良廷、主万、董衡巽等一代英美文学翻译大家模范译本有口皆碑、历久弥新,辅以详尽背景资料和译序解读,以精良文本,致敬经典。
目录
一点说明
第一部 比美尼
第二部 古巴
第三部 在海上
译后小记
用户评论
海明威太贪心了,想一本书展现很多内容,但是笔力不足以驾驭,所以一如既往地延续硬汉风格,主要表达的还是抗战这类主题,实际上他的野心大着呢!例如第一部分写父子四人捕鱼的其乐融融互相交心的情境,特别是写小汤姆跟乔伊斯是好友能通读《尤利西斯》还能讲解最后一部分18章女性视角简直厉害了,暗戳戳地觉得他在瞧不起研究了三年的荣格大兄弟呀!还有儿子Deaf早逝跟dead的谐音梗简直了。第二部分主要讲思想转变,香港4p跟breast high等多次开船,不愧是captain。但这两部分都不太重要,完全可以用两节来替换,第三部分才是重点,也是书中的高潮跟结尾,战中的细节描写才是海明威最擅长的部分。其实快速阅读的话只看第三部分就够了。超过一半靠对话来支撑。
在看第一部分的时候,我心想这应该是我最喜欢海明威的一部作品了。尤其是看到二儿子坚持六个小时捕鱼那里,我觉得更比老人与海体现坚韧打不败的精神。之后又从网上看了一些海钓视频,更感觉有趣了。第二章第三章的剧情转变的很快,我自己很难接受这种“命运的无常”,并且第二章的过渡有些枯燥。第三章也有些无聊,但是到最后主角死的时候,感觉到海明威的叙述和描写还是非常强的,写得够好。
被没个完的对话彻底说晕掉了
去世十年后才由遗孀和出版方Scribner删减整理出版,说明海明威在五十年代写完后对作品一直不甚满意,这在阅读时的感受也是比较明显的,尤其后两部节奏的把控上,所以我一直觉得单独把第一部拿出来独立成册或许观感更佳。小说本身还蛮好读的,人物和故事甚至情感背后都有不少海明威自己的生活与经历,语言风格一以贯之,角色性格更是烙印明显。或许很多人(包括我)都对孤岛生活有点向往,以为可以逃避现实,保护自己,摆脱寂寞,享受孤独,但实际上海明威的独特之处就在于,他笔下的岛并非孤岛(实际上确实也没人能是一座孤岛),托马斯对儿子们的爱与念既真又切;而且这岛还在湾流之中,纵然备受冲击和摧残(三子相继遇难),仍能逆流而行。
虽是长篇巨作,但写作技巧更多是短篇的。这点有点像《有钱人和没钱人》。分段式也同样设计得精巧,随处可见的宗教隐喻设置不难看出是inspire了《老人与海》的一部野心之作。体量其实很大,真的我难受死了,这就是太阳+武器+丧钟+有钱没钱再+老人与海,里面所有的toxic sentiment的集合品。那我吃这套吗?吃啊。能感受到Hem的遣词造句比起早年才华横溢的三部来说变得有些迟钝了,却在读中一度认为这会是我最爱的Hem。白描还是很强悍,回忆的nostalgia也依旧迷人。最令人触动的是前两部分的悲观与接受(第三部反倒逊色),是那么沉稳而不动声色,却传达出你所能看到的最大的悲伤。他的一生的思想转变就是整一本悲剧。为的什么伤心?这整个世界。他真的爱自己的儿子们吗?他爱,只是非要以这种方式表达罢了
这部很喜欢。看海明威的时候喜欢他写的死亡。无论是在关于死亡的描写还是情节上。只是对画画的描写有些吃亏。
很清楚地感受到了海明威在写人物对话上的出色 简洁自然而情态丰富 尤其是前两个部分几乎是对话驱动行文。男主角还是海明威的男主角 浪荡和坚强都是强烈的存在 掩盖了悲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