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拉摩的侄儿的封面

拉摩的侄儿

[法] 德尼·狄德罗(Denis Diderot)

出版时间

2021-06-01

ISBN

9787532784059

评分

★★★★★
书籍介绍
本书是“狄德罗作品集”第二卷,收录《拉摩的侄儿》和《这不是故事》两篇。《拉摩的侄儿》是一部长篇对话体哲理小说,创作于1761—1762年间,但在作者生前并未发表。1805年,歌德将其翻译到德国,但直到1823年,根据狄德罗自己的手稿整理的《拉摩的侄儿》才首次在法国出版。《拉摩的侄儿》是一场对话,也是一场争论。谈话的一方“我”是代表普世价值的哲学家,另一方是音乐家拉摩的侄儿,一个穷困潦倒的青年。两人在咖啡馆遇到,攀谈起来,你来我往,越争越激烈,言语间充满了嬉笑怒骂、嘲讽思辨,被恩格斯誉为“辩证法的杰作”。《这不是故事》是一则短篇,1773年发表在《文学通讯》上,讲述了两个爱情小故事。 德尼·狄德罗(Denis Diderots,1713—1784),法国启蒙思想家、辩证唯物主义哲学家、“百科全书派”代表人物。因其对后世的影响,又被誉为当代欧洲小说的奠基人。著述颇丰,其中《拉摩的侄儿》被恩格斯誉为“辩证法的杰作”,《宿命论者雅克和他的主人》被米兰·昆德拉誉为“十八世纪小说艺术的最高成就”。
目录
拉摩的侄儿
这不是故事
用户评论
严格意义而言,不算小说,而是用对话体的方式完成的一场思辨。对于思想启蒙来说,真的是本不错的作品。狄德罗在十八世纪思考的问题,也是当下的问题,而且越发突出,特别是在内容文化高度发展的领域,越来越多的小拉摩应运而生,秉持着一套清醒而“无耻”的哲学,可是,我们甚至于无法进行谴责,因为“道德”的边界在当下的社会发生了很大变化,消费主义的流行改变了购买形态;娱乐至死的态度影响着内容生产。如果道德不再是一方对另一方的欺诈,而是甘之如饴的供养,那么让那些道德感强烈的人又怎么不失衡呢,失衡的结果是否是也会滑向另一种虚无呢?狄德罗对小拉摩的心态亦是如此矛盾。所以,三百多年的时间,本质上也并没有什么根本性的改变。
野,有点颠覆的意思,感觉是补上了主流价值观的反面的课,治郁。好像好长时间没看纯文学小说了,都觉得《这不是故事》这种叙事结构好亲切…
忘记在哪里读到的一句话,说创作是底层职业,创作人本身必须自己把握分寸,因为没有几个创作者能有尊严地创作,创意虽说不会枯竭,但是会自我重复自我抄袭。这本书说来说去还是绕不开狄德罗效应,正是应证了如此。不过如果排练成舞台剧或许会颇有看头。
《拉摩的侄儿》全篇没有情节只有谈话,关于道德、天才、丑角等的论述相当精辟,但依然有很多没看懂的地方,音乐场景的描写超级精彩。《这不是故事》里德·拉梭小姐和医生之间的坦诚让人感动
真是妙语连珠。狄德罗就是这么犀利地撕破一切假面具,还原一个清爽但不可爱的世界。 当时随便翻的一句真把我惊了:那么保卫祖国呢?还有什么祖国啊!从北极到南极,我看到的只有暴君和奴隶。 可真敢说啊
一本优秀的对话体小说,具有哲学韵味的同时,充满了思辨的力量。或许有些例子和观点现在看有些过时,但作者透过那个时代,仍旧表现出许多今时今日依旧一语中的的讽刺。小拉摩更像是许许多多拥有小民智慧的普通你我。而哲学家的回复更像是对自我反思后无奈的清醒和自嘲。 “如果有一次需要避免显得滑稽可笑,恐怕有一百次需要你拼命显得滑稽可笑。” “生活上需要的东西自然有其一定价值。可是为了获得这些东西你要付出怎样的代价,你却完全不顾。那下流的哑剧,你过去跳过,你现在跳着,你还要继续跳下去。”
引起紧张感的阅读体验。
有趣
50
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