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一个自行发完病毒的病例的封面

一个自行发完病毒的病例

格雷厄姆·格林

出版时间

2020-06-30

ISBN

9787532784554

评分

★★★★★

标签

文学

书籍介绍
在现代社会,人们常常被快节奏的生活所困扰,渴望找到一种方式来理解自己,以及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一个自行发完病毒的病例》就是这样一部作品,它通过一个个引人入胜的故事,引导读者深入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作者简介
格雷厄姆·格林(1904—1991),英国小说大师,以其悲观厌世与对灵魂挣扎的深刻关注著称。他的作品描绘了暴力、犯罪、背叛等“恶”现象,但更着力于展现人物内心的道德和精神斗争。作品中的角色在绝望中仍能展现人性光辉。格林是二十世纪最具宗教意识的作家之一,同时又是讲故事的高手,拥有极高的明星效应和广泛读者群。
推荐理由
《一个自行发完病毒的病例》是一部充满哲思和深刻人性的文学作品,通过一系列错综复杂的故事,揭示了人类在面对疾病、信仰、爱情和社会问题时的内心挣扎。书中不仅展现了非洲的风土人情,还探讨了人生的严肃问题,如信仰、道德、爱情和人性。这部小说不仅具有文学价值,还对读者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深远影响。
适合哪些人读
对非洲文化和文学感兴趣的读者
喜欢哲学思考和人生探索的读者
关注社会问题、关注人性的读者
寻求心灵慰藉、渴望找到人生方向的读者。
书籍脑图
用户评论
痛苦的时候就想读格林,读格林的时候又无限自我内耗。所谓的专注力下降以及种种的不如从前都不外乎是精神内耗的果。——读到最后附的两篇游行日记,总觉得和我从作品中认识的那个人不太一样,还是得抽时间读读他两本自传。并没有花很多的笔墨去写这个“逃”到这里的人,他甚至不知道自己要到这里来。读格林多了,总让我感受到一种宿命感——人最终承受的果都是自己种下的因,人自身的痛苦最大的源头就是本身。读这本的时候一直想重读《问题的核心》与《布赖顿棒糖》,再等等吧,再等等。读格林越多,越是不忍去读。
老实说,一个这样的故事没啥意思,跟麻风病也关系不大,对宗教的探讨成为了重点。细究起来,写作者也只能探讨自己想探讨的问题,而题材只是某种媒介。但这也不妨碍我领略格雷厄姆的文采,经常出现很漂亮的句子和段落,他对宗教、人生、生活以及人性太理解了,所以总能使作品有一种深刻的内涵。
对宗教的讽刺真是绝
“Burn-out”是指麻风病人在发病过程结束后失去传染性,用来形容奎里似乎并不那么贴切:打从一开始这个遗世者就在默默地发病,一直到结束时仿佛也没什么好转,无法被治愈;同他接触的人难以理解他的作为——或者说他们情愿将自己的愿望加诸他身上——更遑论被他所感染。奎里是孤独的,格林讲述奎里就像奎里讲述珠宝匠的故事一样,在这些有关上帝、爱、意义的艰难思辨中,人生成为了一件非常严肃的事务,失去了信仰也就意味着失去了人生,这是奎里的症结,也是他自我放逐的终点,在格林写下他精心设计的开场白“我痛故我在”时,已经预示了一场关于人类精神和命运的残酷宣判。对话写得真好,在格林小说里足以排进第一梯队,我由衷地感谢格林,这些一遍遍重复的主题至少让我知道,唯有孤独乃是人类最古老的特权。
也许是因为身为中国人没有宗教背景吧,作者对宗教的感情是相当复杂的(其实在权利与荣耀里体现的更甚),但身为一个从小就在无神论环境中长大的人,能够理解宗教对人类的复杂性,内心深处却缺乏对宗教的复杂感情。我能感受到这个故事撞击了在了我的心上,却没在我心中激起多大的浪。
脱离信仰,陷入虚无者重新找回生活的故事,可惜生命也骤然而止。奎里过去的名望就像麻风病的后遗症一样挥之不去,纵使已经逃入天涯海角。(最后雨夜的枪响写得很精彩)
一开始是被书名吸引的,没想到这一种病毒原来更是一种人的内心,一种人的意识,可不是嘛,人活着就是不断再追索意义的过程,书里不光是景色描写极其动人,本身的各种设置搭配也能让人饶有兴趣。
地名的翻译有些不按普遍译法,有时还会不对称(列日\里日应该是同一个地方?),而且不少西方知识值得做注说明也没有;有一种理论认为对年轻人应该永远讲真话;名声也是这样——一个自然人身上的残缺;日记中,一位小说家;译者跋还是能看出与前文作家文笔之间的差距
骂了一顿天主教,用了一堆精彩绝妙的比喻,一个经典到能够猜出结局的剧情。
如果结合附录的作者日记一起阅读很有意思。 作者放弃了更多的戏剧冲突而达成了更为和谐的状态。永无止境的交谈与对话,和医生的探讨、和工厂主的争辩、和神父的冲突碰撞着推动的故事。仿佛一条平原上的大河向前流淌,沉静而迟缓,终点早已确定,这个奔流的过程就愈发的突出。最后的冲突就像入海口时的汹涌,是最后矛盾的爆发。本质是个相当简单的心灵探索故事,在空洞教条和空虚的名声里实际是一无所有的。出逃不是放弃职业。只是世俗的厌倦,实感的缺乏、盛名之下心灵的蒙蔽。在蛮荒的大陆下,病体的可怖和肮脏的生活,却远比高谈阔论高尚的白人更真实与美好。 我喜欢那个奎里身份揭露的过程,好像是一个悬挂的终极悬念——但在这个评判体系里,其实是无关紧要的。它钩连了外界,实际是故事与俗世冲突交织的另一面。
书籍解析
立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