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单身男子的封面

单身男子

[美] 克里斯托弗·伊舍伍德(Christopher Isherwood)

出版时间

2020-10-01

ISBN

9787532784790

评分

★★★★★
书籍介绍
《单身男子》是著名英裔美国小说家克里斯托弗·伊舍伍德的代表作,2009年被改编为同名电影,获多项国际大奖。小说细致入微地描绘了1962年的洛杉矶,一位失去挚爱的单身男人在一天之中的生活。 男主角乔治是位大学教授,他一方面沉浸在失去恋人的痛苦中,另一方面又以冷酷如照相机的目光扫视周遭,假装一切如常,行尸走肉般上班、授课、赴宴、探病、搭讪,扮演着一个体面的“正常人”角色,内心却已掀起惊涛骇浪。伊舍伍德以克制而不乏戏谑的笔法,勾勒出整个六十年代初期美国社会保守、伪善、令人窒息的氛围,书写人们被固化的社会角色压抑的情感,内心与外在的断裂,尤其是不受社会接纳的边缘群体的内心世界。 克里斯托弗·伊舍伍德(1904—1986)英裔美国作家。一九二九年随好友诗人奥登前往柏林,在当地待了四年,恰好见证了纳粹在德国的兴起。一九四六年获得美国国籍,余生定居美国。其作品带有浓郁的自传色彩,以细腻优美的文笔及对人性独特的洞见,构成绝妙的社会寓言。代表作《单身男子》被改编为电影并获多项国际大奖。《别了,柏林》和《诺里斯先生换火车》合称为《柏林故事集》,被美国国家图书馆与《时代》杂志评入“二十世纪一百部最佳英语小说”。曾与奥登合写日记《战地行纪》,记载一九三八年周游中国的见闻。美国著名剧作家、小说家和散文家戈尔·维达尔称伊舍伍德为“最好的英语散文作家”。
目录
前言
单身男子
译后记:独自一人
用户评论
结构编排得出奇得好。以“一天里的二十四小时”的构想写就的故事很容易写得拖沓,伊舍伍德倒是能驾驭,在当下里穿插回忆时也十分自然。既有“古典”的情节,又有“现代”的意识,称得上是非常好的同性恋文学文本了。当然,抛却分类,这也是一本好的小说。(不得不说,结尾那段调情真是太绝)
非常有温度的书写,年岁逝去、身体机能迟缓甚至停摆,一个单身男人,面对失去至爱的痛苦和未尽的欲望,真诚对话,握手和解。
译者在译后记里说single一词翻成单身二字,遮蔽了小说的丰富意涵,我很认同。记得当年未名bbs有一个single版,如果说是单身版,肯定不对。就小说而言,虽然从头到尾都有一个逝去的伴侣吉姆,这似乎是导致乔治single的原因,但即便吉姆没死,也是两个single的人。single其实是相对一切被认可的和不被认可的社会关系而存在的一种状态和心态,每个人都有,只是程度有别。让自己变得更加敏感,去更多地体会,不敢说可以因此进入一个更深的人生境界,但肯定能品尝到更多人生况味。
真喜欢啊。和夏洛特的那一段我甚至看到画面:木质家具,黄色的灯光,无限贴近的两个人又分开。有点像《超脱》,没那么绝望,只是无法消解的孤独。 单身男人,一个男人,一个人。我们,或者说许多single man组成的一群人……我又会想,这一秒你站在我面前,同我说话,我们的灵魂会在那个世界相遇吗?
小说的丰富性确实比电影强太多了。电影则是一次视觉的展示,但难免流于感官的浅薄。
回头看划线发现乔治从头到尾都在渴望被理解 在他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
还是电影更好看
看的是宋瑛堂版本,豆瓣好像没收录
闪过的全是电影镜头 翻译一般
在推动石块时生命戛然而止 这孤独已经分裂成了好几部分 在一个个体里独一存在 离奇迷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