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复活节游行的封面

复活节游行

[美] 理查德·耶茨

出版时间

2010-01-01

ISBN

9787532785728

评分

★★★★★
书籍介绍
孩提时代的萨拉和艾米丽便已是两个截然不同的女孩。在艾米丽眼中,理智的姐姐总是高高在上,她嫉妒姐姐与爸爸(爸爸因为离婚而离开了她们)的关系,也嫉妒姐姐后来看似美满的婚姻。艾米丽为自己选择了一条并不那么安全也异于传统的道路,所有的风流情事都无法真正满足她。虽然联系姐妹的纽带一直存在,但是她们之间的距离却越来越远,直到最后,一起悲剧事件使得她俩的关系成了风暴中心…… 理查德·耶茨(Richards Yates,1926—1992) “焦虑时代的伟大作家”。作为二十世纪中叶的美国主流生活的忠实记录者,批评家们将他与契诃夫、菲茨杰拉德、约翰·契弗相提并论。他的处女作长篇小说《革命之路》甫一推出即获成功,获得美国国家图书奖提名。1962年他的第一部短篇小说集《十一种孤独》出版,更被誉为“纽约的《都柏林人》”。耶茨的作品曾获《纽约时报书评》、《君子》、《华盛顿邮报》等媒体的好评,有四本小说入选“每月一书俱乐部”。此外他还拥有一大批作家拥趸,其中不乏著名作家,如库尔特·冯古内特、安德烈·杜波依斯,他的作品也影响了许多作家,如雷蒙德·卡佛,他被誉为“作家中的作家”。
目录
第一部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写得好,太好了。已经很久没读过这样的小说了,一本美国小说能写成这样,已经是顶级了
比较失望,以女性视角去书写,他不如托宾,在托宾的书写中,整个环境都浸入了人物的情绪。在耶茨的书写中,他的女性视角置换成男性视角也未尝不可,他把女性放置一段又一段的恋情之中,先是平铺直叙去写恋情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他是隐去女主的观点与想法,等过程书写完毕,他再突兀的交代女主的反应,由于有了过程做铺垫,再去看女主的反映,会觉得女主的反映就因如此。这种写法就是把性别转化成男的也一样成立。由于《革命之路》过于出色,这本书在技法上并不突出。以如此漫长的时间作背景,却没有什么要说的东西,比较失败。
孤独是人生的底色
差评给译本,不是给耶茨的。谁要是原价买了这个新译本,那真是个十足的倒霉蛋,语句磕磕绊绊,上气不接下气,用词混乱无章,美感稀薄,太可恨了。看到90%才找到孙仲旭版本,疯狂洗眼睛!
美国作家都挺狠的。
我还在想故事会怎样结局。萨拉和普奇的死亡好像是再平常不过的事。连艾米丽都可以保持沉默。直到她也无人可诉说。 看完才发现短评里有uu批评这个译本,早知道就直接走别的版本了,现在不知道还会不会再去看了。
好无力的困局
@廈圖
“大学曾教导她,文科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训练技能,而是为了解放思想。做什么工作谋生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是什么样的人。”但艾米丽所受的教育终究没能教她如何面对爱人的逐一消失。理查德·耶茨的致郁力太强了,能把生活写得细致入微,善于设计能在某个时刻callback的细节,同时他又有着美国小说家标志性的精确和流畅。
这本书几乎描写尽了所有的男人类型以及男女关系。两位女主角,一位陷入悲惨的婚姻,丈夫家暴,出轨,冷漠,工作不上进,领着贫瘠的薪水,把闲暇时间都花在钓鱼上,当年那个更漂亮灵气惹人羡慕的女孩不得不独自抚育三个孩子,放弃写作的梦想做可悲的家庭主妇,然而多年的习得性无助和女性忠贞的驯化让这部分人无法逃离,别说主动离开,甚至害怕被率先抛下。婚姻和生育,足够摧垮一位女性。另一位游走在各种男人之间,虽然在外人看来,她是自由,独立女性的象征,其实是来者不拒,无法离开男人独立的活下来。但最后还是她们的母亲,虽然独立把两个女儿抚养大,但还是不如那个默不作声的父亲,在她的晚年,充斥着女儿对她的嫌弃,而即使父亲已经过世二十年,女儿们想到他还是会抱头哭泣。所以不得不问:真的有婚姻和生育的必要吗?怎么会离不开男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