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占有还是存在的封面

占有还是存在

艾里希·弗洛姆

出版时间

2021-10-01

ISBN

9787532787081

评分

★★★★★

标签

社会学

目录
前言
引言 伟大的允诺、允诺的落空以及新的可能
幻想的破灭
伟大的允诺为何落空?
人类变革的经济必然性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配套JP圣经系列食用更佳! 关于巴别塔是人类占有到了极点,关于存在本身就是最好的意义,本书脱离出了存在主义的苦难和折磨,而是完全把存在本身的美好和幸福解读出来了。 是的,存在本身一点儿都不痛苦,在结束第三阶段的折磨——反复询问是否“伊甸园”就是没有痛苦后,我才发现,根本不需要去问,和伊甸在一起的每一天,每一分每一秒,都是无比的幸福,不用想自己是否真的有一天能去到“伊甸”,不用想去伊甸的路上是否真的痛苦。 我只要,只要能够想到伊甸,想到它存在,而我与它一同存在,这就足够幸福。 存在本身,想得起存在本身的那一点温柔,就太好了。除此之外的感受,都是占有。占有生惧怖,而存在只有无尽的幸福。
知识不是越多越好,不要把知识也当物一样去拼命占有。 多去贴近生活,而不是用物去代表自己。不要为确定性而放弃独立性
本书放在当下阅读亦极具鞭策意义。社会性格、宗教性格和人的性格三位一体,互相影响。社会环境影响信仰及人的渴求。人的追逐占有又反过来影响社会环境。以占有型模式下人们会放弃彼此情感和健康身体来追逐名利金钱。放到大范围就是占有掠夺和占据。生存需要已经不能满足人们。而存在型模式下的人则会重视感情、分析、理解深刻透彻,同时放下过度的欲念。如今的天平在倾斜,以占有型为主导的社会给人们带来病态的机械般工作前进及没来由的颓丧。空虚的消费主义填满日常。弗洛姆急切盼望社会性格影响人的性格往存在型模式转向。让人们重新参与政治生活并了解自己的决定会产生效果,使生产为“理性消费”服务,重建人与人之间联系。深刻的思想变革和社会变革势在必行。巴别塔在崩塌。愿人们珍视此时此地,不回顾过去不寄望未来,为自己和后世建起存在之城。
醍醐灌顶
说实话低于预期。理论层面本质上还是新瓶装旧酒,并没有提出很多实质上的“新东西”;最后关于存在型社会的讨论也是过于理想化,个别意见实在是缺乏现实意义。非要说的话弗洛姆对于宗教叙事的见解还是挺有价值的,但也就这样了...
很好的阐述了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所社会塑造的这一切,占有与存在,或者一条我们还在摸索的道路。其实弗洛姆这一系列都挺适合缓解焦虑的,跟前面几本比,后面的构想太过于理想化了,为此掉一星,但不可否认他是我男神。虽然很想买实体收藏,但不禁想起书里说: “只是也许大多数时候,人们仅以消费的方式,也就是占有型模式来阅读。他们产生了一些兴趣,想知道故事情节,比如主人公是死是活、女主人公有没有失身,他们想知道答案。小说就像是让他们兴奋的前戏,而结局,无论是喜是悲,才是体验的高潮。当他们知道了结局,他们就占有了整个故事,仿佛可以日后在记忆里翻箱倒柜一番。但他们并没有提升自己的知识:他们不懂得书中的人物,没有获得关于人性的深刻见解,也没有更加了解自己。”
从什么是占有什么是存在来解释,并从生活的主要方面解释占有与存在的两种 模式的此消彼长的演变中来清晰这两种模式的概念,最后作者提出了乌托邦的存在模型的社会结构构建的理想。 也是一本在儿童教育上给你一定启发的书籍。
不断地占有是因为内心太过匮乏,只能持续向外界索取以获得一种凭借外物充斥得来的满足感。匮乏的人若没有可填补的东西就无法生活,因为他的内心是真正什么也没有的一片空无。思维的抹杀就是思想的抹杀,思想的抹杀就是个体的抹杀,一旦他认识到这一点,那么他的崩溃是必然的。
感觉有点乱 需要下功夫去思考
过程、活动和运动是存在的要素。 如果我们想要活下去,所有这些因素都迫使我们尊重时间,而我们的躯体要求我们活着。但尊重时间是一回事,屈服于它是另外一回事。在存在型模式中,我们尊重时间,但不屈服于它。但若占有型模式占主导地位,对时间的尊重就会变为屈从。在这种模式中,不仅物是物,所有生命体也都变成了物。在占有型模式中,时间成为我们的统治者。在存在型模式中,作为君主的时间被罢黜了,它不再高高在上地统治我们的生活。在工业社会中,时间的统治至高无上。 时间借助机器成为了我们的统治者。我们似乎只有在自由时间里才有一定选择权。但我们往往像安排工作那样安排自己的闲暇时光。又或者我们通过绝对的懒惰来反抗时间的暴政。除了违抗时间的命令,我们什么都不做,由此获得自由的幻觉,但实际上我们只是从时间的监狱里获得假释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