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天堂的封面

天堂

[英] 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

出版时间

2022-09-01

ISBN

9787532790890

评分

★★★★★
书籍介绍
★2021年诺奖得主古尔纳代表作 ★无滤镜再现故土少年成长之路,后殖民书写几代移民前生寻梦天堂之旅 ★诺奖演说未删节全译,一睹跨越两个大陆、多种文明交融下的成长与写作之秘密 故事发生在百年前处于德国殖民阴影下的东非桑给巴尔,这片多种文明交融、多种宗教并存的古老土地。男孩优素福被父亲抵押给商人阿齐兹偿债,从此跟随商队行走异乡,亲历生存之难。他困惑于他成长仪式上的领路人阿齐兹的阴阳莫测;他好奇于被深锁在花园背后的疯女人的泣泣私语;他痴迷于旅途中那座火焰墙般的巍峨悬崖,它仿若天堂之门,令他天眼开启:是忍辱偷生,守着方寸店铺变成一个小掌柜,还是在残酷的世界中变得像铁一样结实,去找寻有花园和喷泉,更有自由与尊严的穷人的天堂? 《天堂》发表于1994年,是古尔纳的代表作之一。作者借少年未经世事、不加滤镜的视角,将一个男孩的成长故事嵌于社会动荡、历史变迁的大背景中,通过书写一代移民的前生,来“努力保存那种记忆,找回人们赖以生活,并以此认知自我的那些时刻与故事”。 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坦桑尼亚裔英国作家,2021年因“他对殖民主义文学的影响,以及对身处于不同文化夹缝中难民处境毫不妥协且富有同情心的洞察”而获诺贝尔文学奖。古尔纳1948年出生于东非海岸的桑给巴尔岛,20世纪60年代移居英国并求学,最终在肯特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留校任教至今。他的主要学术兴趣是后殖民主义写作和与殖民主义有关的论述,特别是与非洲、加勒比和印度有关的论述。曾担任凯恩非洲文学奖和布克奖评审,2006年入选皇家文学学会。古尔纳的作品围绕难民主题,主要描述殖民地人民的生存状况,聚焦于身份认同、种族冲突及历史书写等,他展现的后殖民时代生存现状被认为具有重要的社会现实意义。代表作有《天堂》《海边》《来世》等。
目录
译序 故事与译事
第一章 有围墙的花园
第二章 山乡小镇
第三章 内陆之旅
第四章 火焰门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切身而又宏大 残酷而又动人
读的第一本古尔纳,段位很高啊,的确适合拿奖。非洲男孩优素福被卖为奴,在海滨小城劳作,在星空和野狗注视下休憩,中段跟随商队深入内陆,亲历一场残酷贸易之旅,目睹人性卑劣、文明与野蛮抵牾,末段写归来后与两个女人的一段爱欲纠缠,最终弃绝过去,跟随抓壮丁的德国人远去。这个柔弱且美的男孩,没太多野心和渴望,像落叶上的蚂蚁在命运激流中漂浮,即使不去探究背后的象征意义,单凭情节和人物也足以牵动人心。古尔纳的语言除了优雅(有时过于优雅了)并无风格,只是不动声色地将残忍和柔弱捏在一起,营造出一种令人叹息的原始之美,让人想到浑然不觉将被捕杀的鹿。喜欢开头和结尾,尤其结尾花园里的爱欲戏份颇具阿拉伯神话色彩,浪漫而悲戚,无疾而终的结局略显仓促,但也只能如此。
其实不想打四星。略陈旧,诺贝尔老头子们可算追上了政治正确潮流把奖给到了符合潮流的人,水平还可以但服众还远远不够啊,你不早给他,现在选了他是想让别人学什么,因为之前很多活着的高个可供拔将军吗,还有活人可以发,实在不行追发给死人呀,为拉什迪、奥兹等等叫个屈
瑞典文学院又打捞出一位鲜为人知的杰出作家,第一本古尔纳就感觉很好。“写作关心的是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或迟或早,残酷、爱与软弱就会成为其主题。”“而那样的视角给脆弱与软弱、残酷中的温柔,还有从意想不到的源泉中涌现善良的能力全都留出了空间。”古尔纳获奖演说的这两段话,可以概括这本书。
看过译序
难得的叙事严密的小说
有围墙的花园和被“恩赐”的自由一样,不要也罢。精心打理过的花园宛如天堂,却是困着穷小子、疯女人和小女孩的人间地狱。一个简单的少年成长故事,尤其喜欢开头结尾,写得非常优雅克制,就是有点太safe了(因此也非常诺贝尔就是了),古尔纳应该是一位很温柔的人吧。
8.5/10前面的篇幅读起来比较费劲,不管地理位置还是社会性质都算非常遥远,但是随着逐步深入,它所探讨的生命与信仰,以及人性的思索对于对于整个世界都是永恒不变的。刚开始那些人物似乎看似“把生命交给了天主”,慢慢的发现这一切其实都是随着一颗心而躁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