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赞美沉默的封面

赞美沉默

[英] 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

出版时间

2022-09-01

ISBN

9787532790913

评分

★★★★★
书籍介绍
★2021年诺奖得主古尔纳代表作 ★我们在重复父辈的故事,逃不出原生家庭的轮回 ★真假交错的叙事,我们每个人都或多或少纂改了自己的人生经历 我感到胸口有硬块,医生告诉我可能是心脏病,而我的确有心病。 离开非洲故土20年,我在英国的中学干着不喜欢的工作,和爱玛的爱情也在平庸的日常摩擦中消耗殆尽。 一封家书邀请我回国探亲,他们在为我张罗相亲的事儿。是的,我从未向他们告知英国的一切,在他们眼中,我还是个单身汉。此行我也另有目的,我想要母亲打破多年的沉默,让她说出父亲的出走之谜…… 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坦桑尼亚裔英国作家,2021年因“他对殖民主义文学的影响,以及对身处于不同文化夹缝中难民处境毫不妥协且富有同情心的洞察”而获诺贝尔文学奖。古尔纳1948年出生于东非海岸的桑给巴尔岛,20世纪60年代移居英国并求学,最终在肯特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留校任教至今。他的主要学术兴趣是后殖民主义写作和与殖民主义有关的论述,特别是与非洲、加勒比和印度有关的论述。曾担任凯恩非洲文学奖和布克奖评审,2006年入选皇家文学学会。古尔纳的作品围绕难民主题,主要描述殖民地人民的生存状况,聚焦于身份认同、种族冲突及历史书写等,他展现的后殖民时代生存现状被认为具有重要的社会现实意义。代表作有《天堂》《海边》《来世》等。
目录
第一部分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多重叙事、富有野心的非洲小说
啧啧,杰作啊!这本出版时间紧随《天堂》之后,但差异很大。《天堂》类似非洲“原生态”叙事,语言柔和诗意;这本则相当现代,以一次久违的回乡之旅搭建起英与非、过去与现在、“文明”与“原始”的双线叙事,家族史和回忆的穿插妥帖丝滑,回乡后的错位感和复杂情绪极度真切,涉及历史的部分读来有些隔阂,但感情处理和心理描写真的相当出色。语言始终在自嘲与凄苦间摇摆,看笑好多次,也被触动好多次,好奇这本有多少程度的自传性质。唯一的问题是结局处理有大问题,到下飞机那里结束多好!
书名就是“禁止发言”的意思。结尾处令人震惊地讲到鲁西迪被追杀。部分内容非常unsettling,讽刺又有点过于愤怒,部分与现在的情形相似。种族愤怒已经看倦了,还是喜欢看当代政坛风云。再简洁点更好。“我觉得自己不会过于担心我的人民。如果人民意味着那两个残忍的老头。”
4.5。诺奖给古尔纳肯定有很浓的政治意味,但不得不说古尔纳写得真好,不比提安哥差多少。种族歧视、身份认同、历史书写……展现后殖民时代生存现状,自传色彩很重。文笔细腻克制,历经沧桑后的温柔。第一部分视角在桑给巴尔和英国之间不断转换、相互交织,回忆与现实,现实的“我”和回忆中虚构的“我”,不可靠叙事,絮絮叨叨,意识流般黏稠。第二部分将矛盾冲突推到了顶点,却又在一句话中消解。第三部分我觉得处理得不好。“我”终究还是异乡人,“我”失去了一切,一边是回不去的家乡,一边是无法融入的大英帝国,只有艾拉和“我”一样。(最后还提到了“我”在新闻里看到霍梅尼颁布了对鲁西迪的追杀令)
古尔纳行文中的戏谑嘲讽会让我想起罗斯;主人公对于自己历史的修改重写,让我想起奈保尔作品中人们的自欺。“我发现这种重写自己历史的机会令人无法抗拒,一旦开始之后也只会变得愈发容易。”这本结尾对我来说倒也不突兀,会忍不住拿来和《我弥留之际》结尾做个对比。因为是第一次接触古尔纳,过于陌生,所以用已有的阅读经验来接受。再多读几本大概就能摸索出他的风格了。
主题是殖民主义与后殖民社会的批判,以及移民夹在被殖民的故乡和殖民者的他乡之间,两面都格格不入的困境。叙事方式很厉害,开始看着有点迷惑,后面越来越被迷住了。
机场连同车站与港口或许就是现代异乡人的“家园”了吧,不再有归去,因为去到哪里都是离开,而即便操着同一种语言却无以辨认彼此灵魂的巴别塔人,在中场休息般独自面对自我的时刻,那沉默如此黯然也如此安然。
“故事之所以存在,因为它必须得存在,它需要你成为这些东西,这样我们才会知道自己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