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浮现的封面

浮现

[加]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

出版时间

2023-06-30

ISBN

9787532791330

评分

★★★★★
书籍介绍

《使女的故事》作者,“加拿大文学女王”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文坛地位奠基之作

家庭义务、两性关系、母职压力、就业环境、个体表达……

不被世俗理解的女性,如何走出内心的荒野,找到真正的自我

《浮现》是阿特伍德的早期代表作,讲述“我”与恋人和两个朋友一起返回魁北克北部的遥远小岛,去查访父亲神秘失踪的真相。在通往荒野的旅途中,往昔的记忆不断浮现,让“我”逐渐意识到现代生活和男性主导的社会施加给女性的种种压力,让“我”变成了一个被客体化的、不自然的人。荒野呈现出的强烈的生命力,以及随之而来的体悟,让“我”意识到女性在家庭义务、两性关系、就业环境、个体表达等方面遭遇的重重阻碍。小说的语言风格细腻又不乏诗意,且充满了意象的流变。在寻找消失的父亲的表象之下,是女主人公对自我觉醒与个体价值的渴求,也反映了阿特伍德一直关注的别国文化对加拿大无所不在的影响的忧虑,以及她对女性乃至整个人类社会与现实的关怀。

被誉为“加拿大文学女王”的玛格丽特•阿特伍德是一位勤奋多产的作家,也是二十世纪加拿大文坛为数不多享有国际声誉的诗人。现居多伦多。

自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起,阿特伍德便以持久旺盛的创作力不给评论界任何淡忘她的机会。她获得过除诺贝尔文学奖之外的大多数重量级国际文学奖,并被多伦多大学等十多所院校授予荣誉博士学位。她的作品已被译成三十多种文字。2017年,阿特伍德获卡夫卡奖和德国书业和平奖。2019年,阿特伍德凭借《证言》再度问鼎布克奖。

目录
第一部1
第一章3
第二章15
第三章27
第四章38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3.5分
高铁➕地铁上一路看完,发现为了做标记折了十多个角(深吸一口气)确乎其实是一本女性主义小说,写自然的部分有点特朗斯特罗姆的意思(原来阿特伍德还是诗人!),但是最最坚实的部分,看译后记就会发现译者没读懂,但是小说里的“我”不是什么逆向鲁滨逊的现代人类代表。“这一点最为重要,拒绝自己成为受害者。除了拒绝,我别无选择。我必须要作出改变,放弃以往我是弱者无能的信念”,这些话只能是女性的,是女性主义的。
只剩下她一人时,木屋才明亮起来。
算是初期的作品,竟也如此厉害。故事的情节和表达的主题非常简单,但仍在文字的表达中感受到不疾不徐地推进,抽丝剥茧的乐趣,不断地在当下与过往,现实和呓语之间闪回,像书名一样慢慢浮现。在重回故土寻找父亲的过程中不断追忆过去,认识与探寻自我。 接近于意识流的行文方式,其中有好多比喻、象征性的文字表达。有好几个章节的结尾都是优美的环境或细腻的心境描写,一方面确实写得很美,另一方面也是非常丝滑而契合地衬托出主题——现代文明对自然生态的侵略与暴行,男权对女性的控制与异化。另外很喜欢作者呈现出来的四个人之间微妙的关系。 最终的结局,看似是实现了自我意志,然而这份自由与独立在最原始最纯净的生存法则里,也并不意味着胜利,当然也不需要胜利。它更像是一种融合,一种伴生,没有绝对意义的栖息之所,也没有铿锵有声的回答。
最多7分了。和《生存》一起看的,算是一种互文,能看到不少关于加拿大文学的困惑与写作尝试,女性主义只是其中一个命题。只是作为长篇小说而言细节铺得太多又缺乏回收,结构更无法与后来之作相较。如果是为了理解作家可以一读。另外,译后记真是让人感觉浮浅又疲软啊。
后半段看得有点晕晕乎乎,其实整本书写得都有些颠三倒四,尤其是书中的那些代词,刚开始我以为“他”指的是“我”的父亲,后来又变成了“我”的前夫?不过这本书无疑是“展示”了女人的一生究竟要受多少苦,有些句子还是非常犀利且精准的,只是后半段的意识流实在读得有些吃力。
或许我们不会爱人才是正常的,那些懂得爱的,是多余了一种能力(就像男人多了一根生殖器)。
在压抑和痛苦中开始,在疯狂却又理智中结束
女性的觉醒,妙不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