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爱、性欲与母权的封面

爱、性欲与母权

[美] 艾里希·弗洛姆

出版时间

2024-06-01

ISBN

9787532795024

评分

★★★★★
书籍介绍

弗洛姆精彩语录

- 谁拥有这种自然生产力的神秘力量?只有女性,而人类的生命和生存依赖这种能力。 男性缺乏这种至关重要的自然生产力,难道他们不会觉得自己残缺?难道他们不会特别羡慕和嫉妒女性?

- 女人远不及男人虚荣。诚然,女性有时不得不表现出些许虚荣心,那是因为她们要么处于或曾经处于不得不寻求恩惠的境地,即所谓的“弱女子”;但毫无疑问的是,任何冷静的观察都能驳倒“女人比男人更虚荣”这一天方夜谭。

- 我们不是机器!生命不是达到目的的手段,生命本身就是目的。生命的过程,比任何机械成就都更加重要,而一个极为重要的前提条件是:我们热爱生命。

- 生命中最重要的事不是幸福,而是活力。生命中最糟糕的事不是承受痛苦,而是漠不关心。

《爱、性欲与母权》为心理学大师弗洛姆关于性别的理论结晶,由其生前的长期助手雷纳•芬克整理编辑,并撰写序言。

本书主要从母权、性别与性欲以及爱三大方面展开讨论,其中母权主题参考和分析了巴霍芬的理论,并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阐释了母权理论的现代意义;针对性别和性欲则主要关注两者的相互关联及其对性格的影响;最后在探讨爱与社会性格的关系时,弗洛姆剖析了自私与自爱的差别,并提出经典问题:“我们还热爱生命吗?”

目录
编者序
第一章 母权与男性创造
1. 巴霍芬对母权的发现
2. 《母权论》的社会心理学意义(1934年)
3. 男性的创造(1933年)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父权社会固然理性且残酷,但好在母权社会教会了我们爱与平等,保持我们对生命的热爱,去适应、对抗这个冰冷的世界,即使过程痛苦也好过漠不关心。
值得一读,弗洛姆对巴霍芬思想的一次提要式分析,深入浅出,文章内的很多内容对于当下全球社会发展而言依旧拥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两种根本的意识形态间的差异,在同一个现实世界当中所产生的冲突表象下,潜藏着的是性别视阈下超过经验世界,立足自然世界,相遇于社会世界人的三层冲突。美中不足的是翻译太过生硬需要反复阅读从句式翻译。
很少读心理学书读到想掉眼泪。他完完整整,清晰无比,每一个字都精准的说出了我想说的话
男性通过语言、思想和精神进行创造,而不再需要子宫来生育,甚至不需要物质作为基础。
这本书的标题实在是有点误导,虽说“关于性别”,但弗洛姆实则谈及更多:母权与性别问题、性格问题、关于“爱”的问题等等……弗洛姆有着不能忽视的“人本”倾向,可以说“人”便是他的意识形态,一切可用之理论都能被加以阐释——理论的演绎就绝妙在此处,他们之间相互印证,相互成为彼此的建材。特别标记一下关键词“温柔”,作为一种不自行推进的、无目的性的、甚至有些源自母权的心理特征,似乎有着跃向德育的理论机会。总的来说是值得一看的文集,键政时代的第三种声音以及后现代欲望都市的心灵补剂。
4.25,思来想去给了这个评价。这是我第一次真正意义上接触这种类型的书籍。我不想吐槽这本书的厚度与价格,只想谈内容。内容有明显的拼凑感,从书中几次有关《圣经》与巴比伦神话的对比就可看出,这就导致内容的割裂感非常明显,章节之间的联系非常弱,其中的几篇文章甚至是演讲。尽管如此,弗洛姆雄厚的功力依旧让我惊讶,逻辑推导环环相扣,概念的解释差强人意。 第一章前两小节非常晦涩,后面则豁然开朗。最后一章割裂感极强。 P107,“如果文化模式使得男人产生依赖性,那么由性别差异导致的这种趋向将几乎从女性身上被抹除”,没看懂这句话。 P125,“只要儿童性发育的这一早期阶段在性生活中继续占据主导地位”,阶段在生活中占据主导地位?
与其说是对母权社会的研究,不如说是资本主义社会强压下从过去寻找到的乌托邦,前面关于巴霍芬和摩尔根研究的论述看得出这俩对母权社会的研究还是太片面了
2024109 能讓人讀到熱淚盈眶的一本書。在心理學上、精神分析上,有一個開放的心態比什麼都重要。本書翻譯質量不錯,內容清晰明了。最大的收穫包括:關於《聖經》的父權解讀(原來《聖經》篡改了古巴比倫神話),男女性差異的理解,性格的形成(嚴格地說,性格也不是個體的),性慾的解讀(我們的文化與社會將性慾污名化),社會性格與愛。說到最後這點,弗洛姆恰恰重複了我最近的思考:愛人首先要自愛,愛他人是一個高級的能力,只有當我們的愛充足,且符合被愛者的需求和天性時,我們才能夠愛;除非我們放棄對「什麼是最好」的理解,放棄控制欲,否則我們的愛就是毀滅性的,是「死亡之吻」。—— 生命是不確定的,是「生長」的,對秩序的強烈渴望只會扼殺生命的活力,那只是「憎惡生命」的表現;生命總是趨向聯結與融合,不斷變化、生生不息。
读不懂 好深奥
读完这一本,终于明白了爱的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