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现代性的幻象的封面

现代性的幻象

陈晓明

出版时间

2008-12-01

ISBN

9787533450854

评分

★★★★★

标签

文学

书籍介绍

《现代性的幻象:当代理论与文学的隐蔽转向》是作者近年写作发表的关于现代性问题的系统论文。当代学术的前卫论题从“后现代”转向“现代性”,在大多数人看来,这是诡异的倒退和保守,但《现代性的幻象:当代理论与文学的隐蔽转向》对此学术转变的现实内涵作了解答,揭示当代学术如何在更为广阔的、更具有历史感和现实性的背景下展开学术话语运作的图谱。《现代性的幻象:当代理论与文学的隐蔽转向》在现代性理论和中国当代文学的流变视野中来展开论述,尤为可贵的是,具有一定深度地揭示了当代中国文学包含的“现代性”这一理论难题。《现代性的幻象:当代理论与文学的隐蔽转向》既有理论的辨析,也有具体的文学文化实践的阐释。《现代性的幻象:当代理论与文学的隐蔽转向》显示出当代学术强烈的时代感和前卫特色,作者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卓异的艺术分析能力,使《现代性的幻象:当代理论与文学的隐蔽转向》具有鲜明的思想性和俊逸的文风。因此,《现代性的幻象:当代理论与文学的隐蔽转向》对于专业人士是助益良多的参考,对于广大青年学生则是开辟思想视野之作。

陈晓明,1959年2月生于福建。有知青经历,后上大学(77级)和读研究生(1983年)。1990年获中国社科院文学博士学位,留在院文学研究所工作。1999年起任博士生导师、所学术委员会委员、院高评委委员等职。2003年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任教授和博士生导师。 1995~1998年先后在英国高级人文研究中心(IASH)、英国皇家学院、英国爱丁堡大学、荷兰国际亚洲研究院(IIAS)、德国鲁尔一波鸿大学等地做研究和访问讲学。 研究方向为当代先锋派文学和后现代理论等。专著有《无边的挑战》(1993)、《解构的踪迹》(1994)、《剩余的想象》(1997)等14部。在《文学评论》等杂志发表论文评论300多万字,在欧美学术刊物Critical,Studies,Boundary 2等发表英文论文多篇。获2002年首届“华语传媒文学大奖”,年度评论家奖等若干奖项。

目录
自序:记忆与踪迹
上编 现代性隐忧
第一章 替代与补充:从后现代到现代性
一、后现代变成了“现代性”问题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翻过
前半部分讲理论。后半部分是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作品相结合的分析。我觉得搞当代文学的同学可以读一下。可能是我个人偏爱陈晓明。。总之这书我很喜欢。。
20170728下午18:51-0731下午16:32读。文笔一流,观点略旧。
有一段谈论城市文学的论述很有启发:“城市属于那些另类,那些波西米亚式的流浪者, 那些反对城市、 逃离城市的人, 而不是居住在城市的 “家” 中的人。被称之为城市小说,或者对城市进行表现的小说, 其最基本的城市的态度就是把城市作为一个精神和精灵, 在人与城市发生关系的任何一个行动中, 牵动的都是城市的存在意识。”城市在传统小说中只是作为舞台背景存在,城市关系仍是人与人的关系,而在现代主义生活中,城市意识进入了人的精神和心理,常以象征和意象的形式出现,城市关系开始表现为人与自身的关系。但随着人的异化,二十世纪后半叶及二十一世纪,现代主义转向后现代,牢固的关系已不复存在,城市关系随之支离破碎。
国图网站,因了版权的关系,读了前面几十页。陈晓明的老师孙绍振盛赞其学生口才文思了得,其实他同时代出来的文笔思绪了得的学者也不算少,除了他们个体的天赋之外,跟整个学术风向的大环境有关,激进的解读、误读,携带着对国家现代方案的不满,使得他们的作品具有强烈的爆破性。
很精彩的分析,现代性视角介入文化批评很好用
现代戏与后现代主义在中国当代文学中的运用和透视——能看出陈晓明老师在现代哲学方面的基本功比较扎实,但对古典哲学的论述略有涉及时则有几处明显的漏洞。但瑕不掩瑜,陈晓明老师有意提出的是在面对当代文学和略显尴尬的中国学术处境时,我们该走向怎样的体系建构———或者说,我们是否有过真正的理论体系其实还是未可知。最近中国二十年理论激荡和过度的“引入”,其实恰是理论匮乏的一个体现。我们在饥不择食并引以为时髦的理论流行中,是否真正汲取并融入当代的学术实践中呢?
读完以后,我认为本书的精彩之处是对于当代以来重要的文学现象、作家作品的分析,在这样的分析中,作者尝试去阐释他们与现代性、后现代性的关系与悖反。后面的部分比前面的理论介绍要精彩得多,毕竟理论中陈晓明提出的后现代又回到现代的这个论点,我还是没办法get的。对于这一点我的看法是,现代、后现代本来就是驳杂的概念,且一直处于流动当中,我们确实很难做出明确的断代和割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