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魏玛文化的封面

魏玛文化

(美)彼得・盖伊

出版时间

2005-08-01

ISBN

9787533643492

评分

★★★★★
书籍介绍

德国的魏玛共和诞生于1918年,1933年寿终正寝,时间虽然短暂,却已经成为一段传奇。因为这一“黄金时代”孕育出一大批优秀的文人学者,比如爱因斯坦、托马斯·曼、康定斯基、韦伯、海德格尔、本雅明、马库塞、施彭伯勒、勋伯格等,让我们不得不把魏玛看成是一个相当独特的文化现象。对于中国人来说,魏玛共和还有另一方面的可比性,它跟我们从1911年到1949年的民国很相像:一样的社会动荡,一样的政治纷乱,一样的人才辈出。因此,中国读者来好好读读魏玛共和的文化史就显得格外有意义了。

值得一说的是,本书作者彼得·盖伊就是在魏玛共和期间出生在柏林的,后来移民美国,成为美国最有名的文化史家之一。他对弗洛依德钻研尤深,是“心理史学”的代表人物。

彼得 盖伊(Peter Gay),1923年出生于柏林,1938年移民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博士,曾任教于哥伦比亚大学,目前为耶鲁大学资深史学教授,古根汉与洛克菲勒基金会学者,剑桥丘吉尔学院海外学者.历获各种研究奖如海尼根(Heineken)史学奖等,其著作多次获美国国家图书奖.

目录
译序 魏玛文化:西方人文精神的再现与延伸 1
诺登平装本导言 "黄金的20年代" 8
序言 十四年的文化传奇 13
1 诞生的创伤:从魏玛到魏玛 1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把住了时代的实质,爱恨德国
冲便宜买的
虽然觉得上下文的链接,有时不是很懂,但读起来还是有味
政治和历史无疑对文化有难以估量的影响,特别是像魏玛这样特殊时期的政权,但这本书就是过分于着重于政治历史视角,概括起来基本上都是各派别人物的文化活动,所谓的“魏玛精神”也语嫣不详,让人难以把握。另:这本书的装订过于严紧,翻起来累人。
重读-2019-01-18
和之前那个魏玛共和国可以合起来看,包豪斯艺术这块涉及较少,彼得盖伊还是适合讲知识分子历史
魏玛德国主题阅读。早期德国文化研究。从文化角度分析魏玛,但较为泛泛
彼得盖伊没有能力处理魏玛时代的文本,读这本书能起到的作用无非是加重对于魏玛德国的刻板印象,全书充斥着经典英美理性非理性对立叙事
文化之于魏玛时代,不亚于音乐之于爱尔兰,群星璀璨光耀深远。只是本书在我浅薄的见识不及众多名词,之我更想知道为何在那个时间那个地点会如此灿烂夺目…
许多人名事件名的译法和通行译法太不一样了,看的脑子一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