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继承者的封面

继承者

[英] 威廉·戈尔丁

出版时间

2016-01-01

ISBN

9787533943219

评分

★★★★★
书籍介绍

威廉·戈尔丁自称是乐观的悲观主义者,他此生都在探讨“人性之恶”,同时也在思考“罪恶的救赎”。他的作品就是足以撼动灵魂的人性寓言。《继承者》亦是如此:春季来临,一小群原始尼安德特人像往年一样返回他们熟悉的栖息地。但是这一年,发生了诡异的事情——神秘莫测的声响和气味,难以解释的暴力行径,还有那些藏在树叶之后、若隐若现、无法想象的生物。这些尼安德特人,他们生死难料,他们的世界悬而未决。故事透过他们的眼睛探查了一个新的种族——我们自身,智人——的出现,以及伴随着其支配地位的不断加强,对古老种族带来的灭顶之灾。戈尔丁用平淡、冷漠、拙朴的语言描述出世间最凝重的残忍与苦痛,人类文明的进步竟要付出如此冷酷血腥、道德堕落的代价,作为继承者的我们,是否明白我们继承的是一个怎样的世界?又有什么比这更值得我们去思考和反省?这部小说或许比《蝇王》更宏大深刻,戈尔丁将它视为他本人最成功之作。

威廉·戈尔丁(1911—1993),英国当代最伟大作家之一。出身于英国西南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文学启蒙极早。1930年,戈尔丁进入牛津大学攻读自然科学,后转读英国文学,1934年他出版处女作《诗集》。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他加入皇家海军,投身战场,1945年,退役返回学校教授英国文学。《蝇王》是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一经出版便获得极大成功,之后又出版一系列精彩之作,包括《继承者》《品契·马丁》《塔尖》等。1980年,戈尔丁因作品《航程祭典》获得布克奖;198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1988年被授予爵士爵位。

用户评论
这本书有毒,看了好几次都没看进去
有画面了...
我们究竟是怎样的继承者? 极短极厚。 细节丰裕。 还原一种情景。 相同篇幅,表现极长时间,表现极短时间内极多的事情,表现极短时间内极少事情的细节,只表现一个物……
不知道是翻译问题还是什么,自始至终没有明白小欧阿的意指,看得完全云里雾里
《继承者》这部作品记述客观理智,语调颇为平淡冷峻,人物、环境描写显得朴实无华。虽篇幅略长于《蝇王》,但终章以前叙述视角均以尼安德特人为主,使人难以理解其行为心理与思维方式。而不同于《蝇王》中我们曾熟悉的“孩童”视角,又必然使其与身为智人的我们深感出极强的对比性。 也可能正是因为这种对比性,令它又区别于在此之前的其他史前故事,以致如奥尔迪斯所言的,赋予该题材以杰作的“分量”。而描绘这种依托于“丛林法则”为生存纲领的“新人”(智人),也正是直指现代人中某些仍旧对人类血淋淋的文明进步熟视无睹,继续党同伐异、自甘堕落向道德深渊,且终将被新的“继承者”取而代之的人吧。
“那些人仿佛是那些圆石头里的蜂蜜,那种闻起来带着死亡和烈火气息的新式蜂蜜。” 很神奇的一部小说,翻译大概下了不少苦工。景色描写十分细密而不同寻常,常常想象不出那些画面,而对两个族群的生活细节展示更难以猜透,部分情节怎么也琢磨不出原意,但是懂了的话会有恍然大悟之感,比如划船是"挖掘",思考、想象与回忆是"画面"
我相信翻译不差,只是书本身难读,是因为那是尼安德特人眼中的世界和心中所想的描述,和我们认知的世界是完全不同的。比如缤纷灿烂的色彩变化,丰沛的情绪,单纯的内心,神秘的原始宗教感受,和时刻出现的“画面”。而书中的智人则是功利的,欲求不满的,充满诡诈阴险和热衷对抗和暴力的。人类自身的发展,就是一个功利现实战胜天真烂漫的过程。尤其在工业革命以后,“古人”和我们不也如尼安德特人和智人一样的区隔了么?人们口中呼喊着崇高理想,而一个个接连如泡沫破碎。现今的人们,是在历史上最迷失的一群。我们已经渐渐失去沟通、做梦和观察世界的能力,变成一群为了动物本性而活着的人。地狱不一定是以永火的形式存在,也可以是原本具有理性的人类,不可逆转地沦落成为动物本能而活的邪恶群类。
仍需重读,翻译较差,印刷本还有错别字 他气喘吁吁,就像一个男人正在与一头野兽生死搏斗并深知胜算不大的那个样子。 那些新人坐在地面上,没有两个人的脑袋是一个形状的。
从“那根木头走了”开始的故事……看了十几页,看不下去了啊……
缺乏想象力,阅读时无法顺利转换成图像,导致我读不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