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地下室手记的封面

地下室手记

(俄罗斯) 陀思妥耶夫斯基

出版时间

2020-04-30

ISBN

9787533960414

评分

★★★★★

标签

文学

书籍介绍

《地下室手记》是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创作的长篇小说。该书由主角地下室人以第一人称的方式叙述,地下室人是名年约四十岁左右的退休公务员,他的内心充满了病态的自卑,但又常剖析自己。全书主要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地下室人的长篇独白,内容探讨了自由意志、人的非理性、历史的非理性等哲学议题。第二部分是地下室人追溯自己的一段往事,以及他与一名妓女丽莎相识的经过。

《地下室手记》不仅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代表作,也预视了他后来5本重要的长篇小说:《罪与罚》、《白痴》、《群魔》、《少年》、《卡拉马佐夫兄弟》。该书也被认为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创作过程中的一个转折点。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纪德认为:"这部小说是他写作生涯的顶峰,是他的扛鼎之作,或者,如果你们愿意,可以说是打开他思想的钥匙。"

目录
1 第一章 地下室
57 第二章 湿雪纷飞
185 译后记
用户评论
大年初二,一家人在姥姥家聚餐,我跟表姐发生了口角,当着那么多人的面,我的反驳语无伦次,毫无逻辑。她高调的聊天声更让我无法适从,我只能躲在角落默默流泪。我当时也想,要是你们能够知道我有着多么高尚的情感、多么深刻的思想,我又是多么有修养,那该多好,可是你们只是一群无知浅薄的人。
从地下室的局限性物理空间到无限的文字空间,坠入更大的空,“我对自己匆匆写就的一切,连一句话都不相信,甚至连一个字也不相信!”表面上《湿雪纷飞》的叙事基于自身,却公开承认虚假;不相信叙事,却赋予故事形与意义。空是什么,在封闭的空间产生不休的絮语,在不如虫豸的人内心回荡?陀思妥耶斯夫斯基对社会的揭露、人性的挖掘、身份的关注超越了时代,超越时序束缚,在任何阅读的时代,都能改变、催压时序意义上的时间,具有当代性,即不是盯着时代的光芒,而是永远凝视着它的黑暗。
流畅。像条鱼滑到我手上,又滑走。
“我是一个有病的人……我是一个心怀歹毒的人。” 不建议从《地下室》开始了解陀氏,虽然大家都吹地下室是陀氏思想的纲领,是存在主义的开端,但阅读此书的体验完全取决于你与书中人物的共情能力,以及对其抽象概念的发散思考。在很多对地下室的解读方向里,我更认同最通俗的一种:作为普通人里不太普通的一个—甚至可能自觉有些才华但终究还是茫茫人海里平平的一个—该如何自处?天才有天马行空的生活方式,庸才有碌碌无为的生活,可有些人呢,天赋不够,却想的太多。饱受自我剖析之苦,每分每秒都在检视自己的处境。大白话说就是有一类人太把自己当回事了,不断地审视自己的身份而造成痛苦。但是人类全部文明就在于此,人类不甘于当自然界的一个普通琴键,只有人类不断的思考我是谁,但这种拷问永无止境。“廉价的幸福好呢,还是崇高的痛苦好?”
每次读完陀思妥耶夫斯基我都觉得自己要疯了。这本书又让我恶心想吐紧张不已,仿佛得了焦虑症一般。
身份焦虑、身份认同和保持身份的艰难。
这不是当代青年的真实写照吗?好在出租房相比黑暗的地下室能更多的看到阳光普照,20几岁打工岁月到40岁左右的岁月能完成阶级跨越吗?
疯子般的内心独白就像疯子般的我自己,他替我写出了那些平静面孔下几近崩塌的内心世界。
从'这个作者怕不是发疯了''到'陀老'还是我熟悉的那个'陀老'
我是一个有病的人……我是一个心怀歹毒的人。我是一个其貌不扬的人” 缺点和病态仿佛让人恐惧的冰冷和黑暗,然而内心又仿佛运行的地火,让人能够感受到温度和燃烧。 受虐自毁,恨不得一戈比卖掉世界。你要的眼泪、屈辱、歇斯底里统统拿去!对活生生的生活产生了厌恶,把它当成劳作,还是照书本行事更好,为什么要瞎闹?如果以德波顿身份焦虑、认同来解就太肤浅了,想到博尔赫斯的诗失眠!真解或许在卡拉马佐夫下部,然敢于直视人类内心最深处的地火并令其燃烧的人,将付出惨重的代价,并没有结局,罪罚的爱生活要大于爱生活的意义,要超越逻辑去爱。又要回到存在主义?过度的剖析真的好吗?屈辱真的能带来净化?廉价的幸福还是崇高的苦难哪一个更好些?活生生的生活在哪里?追随什么?依靠什么?爱恨尊重蔑视什么,都是死胎罢了,然而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