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古村·古俗的封面

古村·古俗

冯骥才

出版时间

2021-06-01

ISBN

9787533962630

评分

★★★★★
书籍介绍
本书是2018“中国非遗年度人物”冯骥才数十年来从事中国民间文化遗产保护的思想结晶,由古村、古俗两部分内容组成。其中古村部分集录有16篇文章,古俗部分辑录有20篇文章。阐释了中国民间文化遗产面对的困境、文化遗产保护调查的进展、取得的保护成果以及需要继续致力的地方。 在现代化和社会快速发展的冲击下,人们与传统日渐疏离,冯骥才强烈关切中华传统文化的根脉,主动承担起发掘、保护、传承中国民间文化遗产的重担,承担起对全社会呼吁、宣传、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义务,通过几十年风雨兼程在非遗大地上的实实在在的工作,致力于让人民真正认识到优秀传统文化,并在认识的过程中自觉承担起文化传承和保护的责任。《古村·古俗》一书即是为延续优秀传统文化根脉创作的具有创新性、开创性的系列文学作品,更是写给每一位中国人的民间文化遗产保护的行动指南,对坚定文化自信、提升国民素养、提升文化软实力都有着非凡意义。 冯骥才,祖籍浙江宁波,1942年生于天津,中国当代作家、画家和文化学者。现任中国文联荣誉委员、中国民协名誉主席、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院长、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专家委员会主任、中国传统村落保护专家委员会主任等职。他是“伤痕文学”代表作家,其“文化反思小说”在当今文坛影响深远。作品题材广泛,形式多样,已出版各种作品集二百余种。代表作《啊!》《雕花烟斗》《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神鞭》《三寸金莲》《珍珠鸟》《一百个人的十年》《俗世奇人》《单筒望远镜》《艺术家们》等。作品被译成英、法、德、意、日、俄、荷、西、韩、越等十余种文字,在海外出版各种译本五十余种。多次在国内外获奖。他倡导与主持的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传统村落保护等文化行为对当代人文中国产生了巨大影响。
目录
古村
大雪入绛州
榆次后沟村采样考察记
谁救四堡?
土楼的活法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古村部分尚可,古建筑损毁的情况让人痛心疾首,古俗部分能勾起共鸣,虽然过年的味道已经越来越淡,可是鲜活的记忆依旧细水长流地埋在内心深处,只是篇幅中有些重复,几篇之后便觉厌淡。
保定这片燕赵的腹地,每个古村都是一本厚重的书。但过去这些书大都是“无字书”,也很少有人去阅读它。比如清苑县的大汲店村,易县西陵的“守陵人的村子”——忠义村。早在乾隆初年,选址在永宁山下这片丰饶的风水宝地建造皇帝陵墓时,就由北京内务府派来一批官差人操办这一旷日持久的巨大工程。官差人都要携眷在这里定居,这个忠义村的前身便是当年办事营房,当时称作“泰妃园寝内务府”。这样,它的构造与其他村落都天生地不相同了。村子周围是一道城墙式的围墙,砌墙的青砖都是乾隆年的老砖,不少砖上有砖窑的戳记。由于最早来到这里的官差人多为满族正黄、镶黄、正白“上三旗”,村内的街道象征性地规划为“上”字形。更有意味的是围墙只有两个出入大门,一朝南,一朝东。东门是正门,面向东边的皇陵。最早的房屋被称为“大东房”。坐西朝东天下唯一
涉及到民俗传承和如何在旅游发展平衡的基础上保护古村落的问题。奶妈和母亲那2篇真情实感挺不错的,最后一部分部分讲过年的过于重复了。
单纯的民间见闻随笔集,学术价值不大
喜欢冯先生的文字,清晰温暖有光,写在那些注定会消失的古俗、古村暗色背景上。
古俗部分偏散文随笔,古村部分更有意义
冯先生这本笔录中谈的最多的就是——“文化自觉”。 “文化自觉”不是有文化的人便会有自觉,比如书中所提到的那位日本留学归来的设计师硬生生地在白洋淀造起了日式建筑,让人哭笑不得。我从作者笔下所理解到的那种自觉,不但是有文化的,而且是必须对那种文化带有真情实感愿意去传承去保护的,而不是带着偏见和傲慢去按着个人想法随意地“改造”。 如何保护我们的传统文化,特别是民间文化,包括住宅包括生活形态,是我们每一个中华人的功课!
《古村》部分还是不错,有文学功底的作者来描述古代村落,会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在看古村这一块内容时,甚至想要去这些村落看一看,寻找历史的踪迹,也希望政府能够重视这些正在消失的人文古迹,当时也在赞叹我们国内也有这么精彩的人文社科读物了。但是到了古俗这一块内容,除了“打铁花”,妈祖文化,三圣娘娘这些民俗描写之外,就很少涉及到更多的“古俗”内容了,在最后的几篇,甚至花了大量的篇幅在描写除夕和过年,真正的知识含量比较少,更多的是关于作者自己经历和童年的描写。可能一开始对本书的预期就是类似《人类简史》一类比较偏知识理论性的著作,突然变成了感性的散文会产生落差,如果能介绍更多关于“古俗”方面的内容,更多其他民族或已经消失了的习俗会符合预期。
冬烘包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