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日本帝国衰亡史(全二册)的封面

日本帝国衰亡史(全二册)

[美] 约翰·托兰

出版时间

2022-04-01

ISBN

9787533964054

评分

★★★★★

标签

历史学

书籍介绍
★日本为何而战,又为何战败? ★1971年普利策奖作品,《希特勒传》作者约翰·托兰巅峰之作,畅销全球半世纪的二战史写作里程碑。版本经典,作者权威! ★10年历史,100万字,近1000页。历经数年实地调研,查阅上千份档案,依据五百多次采访对话,记录从公卿贵族到士兵平民的亲历者心声,深刻反思人性与战争,历史与命运。 ★跳脱盟军和中国抗战视角,从日本角度审视战争,披露不为人知的内幕。 ★书写永恒的人性故事,一本书读懂日本国民性。 ★历史可以写得像小说,像电影! 细腻到帧格,精确到分钟,“面对面”感受将官文臣的神态和语气,其思虑与决断的过程,全景还原美、日海陆大战场景,仿佛“亲临”现场。 文字版《硫黄岛家书》《中途岛之战》《日本最长的一天》,比电影更丰富、更饱满! 约翰·托兰的代表作《日本帝国衰亡史》以日本于1936年至1945年间的一系列政治决策和军事行动为线索,全景展示了日本在中国、东南亚和太平洋由扩张到衰败直至最终投降的历程。托兰立足于大量真实档案、访谈,经由反复调研和修订,既披露了日美高层的诸多军事外交细节,也描绘了普通士兵、平民的情感和命运,视角多元,记叙细腻。全书始终营造出一种真实的在场感,兼具战争史与政治史的双重性质。 约翰·托兰,美国著名作家、历史学家、“活的历史”书写者。1912年出生于美国威斯康星州,曾从事戏剧创作,经历过第二次世界大战。托兰视野宏阔、写尽战争,作为一名历史写作者,托兰将历史的事实与人性的戏剧紧密编织,精心书写了一卷卷引人入胜、发人深思的编年史。 方宏进,南开大学社会学系研究生毕业,师从费孝通教授。毕业后在深圳大学管理系任教六年。1992年至2003年这十二年间,先后为中央电视台《观察思考》《东方时空》《焦点访谈》等栏目总主持,四次获得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后为上海东方卫视的创始人之一。承担本书前言、第1-2章的翻译。 何中夏,山东大学古代文学硕士,曾赴日本九州大学研修。译有约翰·托兰《1918: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最后一年》。承担本书第3-17章,25-37章,以及尾声的翻译。 吴越,承担本书第18-24章翻译。
目录
出版说明
前言
第一部 战争的根源
第一章 “下克上”
第二章 卢沟桥事变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我人生中买的第一本历史书,感谢约翰托兰打开了我历史认知的闸门
托蘭的書是敲門磚。
为日帝说话的
又一部书写“帝国衰亡”主题的大作。在托兰的创作生涯中,该书完成于《最后一百天:希特勒第三帝国覆亡记》之后,也是对早期作品《不是耻辱》的扩展与补充,把同类型的历史写作推上了又一座高峰。近一百多年来,随着战争规模的升级,政局愈加错综复杂,《日本帝国衰亡史》记录了国家扩张并最终衰亡的现代版本,而且它与时代贴得更近,与国人的关联更密切,给人的感触也更直接和深刻。该书成书于越战的节点,出版次年便获普利策奖,托兰通过追溯二战时美国介入远东问题的方式,也潜在地表达了对当时美国外交与军事行为的质疑。在探讨战争争议性与政治正义性方面,托兰的著作始终具备话题性和现实性,至今仍能为我们提供了较多有益的思考。
既披露了日美高层的诸多军事外交细节,也描绘了普通士兵、平民的情感和命运,视角多元,记叙细腻。全书始终营造出一种真实的在场感,兼具战争史与政治史的双重性质。
很好很精彩的战争历史书。历史书就是如此,要复原,要研讨,要有原因和结果。给人们提供答案,同时也提出问题。
zz不正确,忽略中国战场,不提平型关、阳明堡、百团大战。
作者约翰·托兰,凭借这本书获得了普利策奖,书中既有纵观全局的宏观展现,又有使读者沉浸式体验太平洋战役的微观审视,透过“小人物”的第一视角,“亲眼”见证228事变的紧张、珍珠港的袭击、巴丹行军的残酷、中途岛的海战、硫磺岛的惨烈、广岛长崎原子弹的惨不忍睹……小说式的描写,阅读的体验仿佛在看一部纪实风格大电影,既有深大内阁的政治博弈,又有太平洋海战的高潮迭起。凝重的御前会议伴着碧波之上航母舰队的炮火隆隆,仿佛就在耳边,一声声“我们要沉了……”穿越遥远的时空而来!
虽然托兰走访了许多的人,挖掘了许多历史信息,但也避免不了他从日本和美国的角度出发,去撰写这一段历史。在部分立场和感情上,让中国读者不太好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