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我所在的地方的封面

我所在的地方

隈研吾

出版时间

2015-05-31

ISBN

9787534043673

评分

★★★★★
书籍介绍

对深爱的土地的回忆、对无法忘怀的言语及建筑的感知、敏锐又透彻的感性思维,种种的因素都融入其建筑项目之中。该书向我们展现了建筑大师隈研吾向传统结构挑战的创作姿态,以及其思维形成的过程。

隈 研吾 KUMA KENGO

1954 年出生于日本神奈川县横滨市。隈研吾建筑都市设计事务所主持建筑师。1979 年毕业于东京大学建筑系。曾担任哥伦比亚大学客座研究员、庆应义塾大学教授,2009 年任东京大学教授。1997 年,作品“森舞台/登米町传统艺能传承馆”获日 本建筑学会奖。2002 年凭借“那珂川马头町广重美术馆”首获芬兰国际木建筑奖。2010 年,作品 “根津美术馆” 获每日艺术奖。 2011年, 作品 “梼原•木桥博物馆”获艺术选奖文部科学大臣奖。

最近的作品有:“长冈市政厅”“歌舞伎剧场第五期”“KITTE”“贝桑松艺术文化中心”“马赛FRAC”“埃克森•普罗旺斯音乐学院”等。其项目不只在日本,而是遍及全世界。

著作有:《十宅论》 (筑摩文库)、 《建筑的欲望终结》(新曜社)、 《负建筑》、 《联系的建筑》 (岩波书店)、 《自然的...

(展开全部)

目录
第一章 大仓山Ⅰ
马克斯•韦伯
里山
剥落的房屋
……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大物建筑师的碎碎念。混杂着碎金子的沙滩一般的阅读体验。相比起安藤忠雄,在这本书中找到的共鸣实在多得多得多。原来我也是自然派的呐。另,实体书手感很好。
一直在说丹下、黑川、安藤的坏话,这样好吗(笑
从大仓山的房子走出来,这个建筑师没有脱离过童年关于土地与建筑的感知
关于隈研吾如何成为建筑大师隈研吾的自述。“设计基本点就是具有拒绝权”,醍醐灌顶的一句话。话说隈研吾在建筑和写作上都很高产啊……
除去罗兰·巴特的文学性,这本可以算建筑文化方面的《罗兰·巴特的自述》,比畏研吾另外的《十宅论》《细小的建筑》要好,虽然碎片化,但碎片之间的连续性和系统性并无损失,从日本出发而放眼全球建筑
扎根于他出生成长的大仓山,热爱自然,从日本传统木构建筑的可移动可更新、自由灵活的空间结构中吸取灵感,追求融于自然、开放包容的建筑形态。
20230720@复星开展前功课。没想到近10年前的书翻来还是有点趣味。虽然整书略显零散,但最后的结语说明了一些。碎片化的手稿形式岂非正好对应了隈研吾在建筑中预留的那些空隙?建筑的确不应该是一个冷冰冰的盒子,所以某种程度上我非常可以共情隈研吾在儿时长筒靴触及地面、身为城乡边界人的身份认同焦虑、对木材呼吸感和木质积木结构呈现出的“民主性”的种种思考。建筑材料应像“表皮”一样与建筑本身浑然一体,像“天然长出”,所以这大概也是一种独属于东方的天、地、物、我合一的境界吧。不然建筑怎么会是“可感”“可闻”“可触”的呢?——中间一些纯纯的个人记叙和回忆可以跳过,瑕不掩瑜,对安藤忠雄的一种似有若无的揶揄和批评也有点文人相轻的感觉hh,复星开展前做功课的第一本书。
隈研吾以出生并成长的“地方”(大仓山和田园调布)为重心来记叙设计思路,特别是“建筑是场所的产物”,以此反思工业化社会环境里建筑和大地隔绝的境况。他一直在思考,比起坚定的个人,身体和世界的关系难道不更接近自我吗?因此,建筑是根据“眼前”的问题来进行提案的。 如果对“眼前”的事物稍作留意,并用一种好的方式进行处理就成为所谓的地方性。在使用“地方性”(localism)这个词语的时候,同时也会陷入在相对“地方性”存在的“全球性”(globalism)这个抽象图式里,许多人用不必要的时间来讨论“到底哪一个更重要”这样没有意义的话题,所以他从不谈及“地方性”。直接面对“眼前”事物,从“眼前”出发来解决问题。他还提及在结束建筑系学习后又到原广司的研究生研读,在非洲少数民族聚落进行调研的实况。
像近代建筑史一样把感兴趣的几个建筑学家用不同的视角联系起来,构建出隈研吾的建筑观。我能看到他也是摇摆的、不断变化着的,正如变动的世界和学说一样。可能是配图太少,相比于其他书中收获到的震撼和感动,读这本书只有对言语逻辑的思考。
我看完了好厉害!!看完以后更喜欢隈研吾了,在意微小的人。感觉像为自己不喜欢柯布西耶找到借口了^_^设计就是拒绝的权利。慢慢来也没关系!看着很开心,在各种方面都宽慰我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