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重构抽象表现主义的封面

重构抽象表现主义

迈克尔·莱杰

出版时间

2015-07-31

ISBN

9787534483097

评分

★★★★★
书籍介绍

这是近年来最打动我的艺术史研究著作之一……正如书名所示,《重构抽象表现主义》提供了一个非常具有启发意义的新型研究框架,以帮助人们理解20世纪的艺术热点,同时,本书也对纽约先锋派的形成与实质提出了新的看法,其重要性不容小觑。

--安德鲁•海明威(Andrew Hemingway),《牛津艺术杂志》

用户评论
看完脑袋晕晕的,一直不太懂表现主义,作者由视觉原始主义到荣格无意识对波洛克的心理教育插叙黑色电影中的无意识论述和空间隐喻,这样的艺术评论不得不让人佩服,呼,下楼透口气
98/100 宏大 透彻 客观 ➕一点点晦涩
补标。作为TJ克拉克的高徒,莱杰在社会艺术史的路径和整合材料的功夫上均得其师父真传,但写法更加务实明快,观感极佳,可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以格林伯格和弗雷德为代表的形式主义批评,以“纯粹视觉性”(请注意“纯粹”一词的修辞力量)对触觉的胜利来界定抽象表现主义。而莱杰所要“重构”的正是这一点:这一看似疏离意识/形态、甚至作为诸种意识/形态之间的“空腔”而豁免性地存在的场域,实则同主流意识/形态(中产阶级的“现代人”话语)结成了深刻的共谋关系。波洛克兼具控制与放任、具象与抽象的绘画技术,与现代人话语对于主体性的建构(意识与潜意识、文明与暴/力、现代与原始)高度契合。波洛克的神话得以冉冉升起,正有赖于这种意识/形态的推波助澜。
社会史和文化史视野中的抽象表现主义,对原始和无意识的梳理细致入微,精彩,典范。
论纽约画派的原始和无意识,抽象表现主义的迷惑性与社会背景。论述严谨典范,有些地方啰嗦;
作为学术著作并没有走进画家和画作本身,而是套用一堆荣格和无意识的理论和波洛克等抽表派画家产生强行联系,理论只能作为画家的参考而不会作为主要的支撑,而作品的张力会自然且直观呈现在观者的视线里,而套用理论只会削弱那直观的力量。对比罗斯克等艺术家自己的理论与阐述,这种啰嗦的理论堆砌显得有点不必要,且不够深入。只能说隔行如隔山吧,总之非常反感拿艺术给自己理论贴金的理论了。
对于抽表艺术研究的新视角 资料非常丰富
简洁、清晰、流畅,却也冗长、臃肿、啰嗦,尽管试图确立波洛克和抽象表现主义的文化、社会和意识形态背景(包括在黑色电影、通俗哲学、报刊杂志以及其他大众文化消费品)之间的密切动态关联,但又几乎毫无启发性的观点输出,直到最后一章,才在格林伯格、弗雷德和罗森伯格之外进行了一些“拨乱反正”的尝试。架势摆得很大,但核心主张完全用不着花费将近600页。
虽然第一次读这么严谨的艺术理论的书,难免感觉吃力,但是确实得到不少的收获和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