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轴心时期的儒家伦理的封面

轴心时期的儒家伦理

罗哲海

出版时间

2009-02-01

ISBN

9787534753299

评分

★★★★★
书籍介绍

《轴心时期的儒家伦理》是德国著名汉学家罗哲海所写论述儒家文化的著作,先后出了英文版和德文版,在西方汉学界引起了较大的反响。《东西方哲学》、《中国书评》先后发表多篇评论性文章,给予该书较高的评价。该书依据雅斯贝尔斯的轴心说理论将中国思想置于世界思想史的范围内加以考察,从而得出了比中国学术界在传统研究方法中更为有说服力的结论。

目录
中文版序言
英文版序言
第1章 中国古代道德哲学的当前意义
第2章 西方对中国伦理学的诠释角度
A.思维模式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粗略看了下。很诚恳,很扎实,另一个视角。
等待我再次翻阅(1)
啊!我德国的教授啊!Herr Roetz。我们亲切地管他叫老爷爷↖(^ω^)↗
想当年开题一晚上读三遍,而今三周才读完一遍,对自己的速度也是跪了哈哈。不过,再读发现当年的关注点和现如今的差了很多,虽然博伦题目都没变,一下子明白为何当初开题自己兴奋到不行以为发现新大陆了却被导师轻描淡写地过了,的确是年少读书少啊~没有看过原文,仅就译文提出一些可能存在的问题:有明显的翻译生涩,以及前后风格不一致现象,比如前面的译者还会知道倪德卫是谁,而后面的译者直接就翻成尼维森了,充分证明翻译工作的不容易;不考虑翻译问题,考虑到是二十多年前的书了,用科尔伯格道德认知阶段论来解“道术为天下裂”,尤其明显见出对荀子学的侧重,还算有亮点吧。对仁礼冲突及道德合法根基的说明欠完整,11章可见对原始文献(孔子荀子部分)的解读错误,13章之后匆忙收尾、与前述用概念贯穿风格迥异。引用材料倒是很丰富。
【2020年读完第13本】拜读老师的成名作!用后习俗时代的认知论强化了雅思贝尔的轴心时代理论,更具有说服力,而且对诸子百家信手拈来,完全是在课堂上的风采,让人心折。当然对中文的理解力还是没有母语者那么老到,但是却能真正细读文本(母语者受制于成见易望文生义),并且经常能与西方思想真正对比(Roetz曾受教于哈贝马斯),讲契约论的部分是最受益的。书中对“从道不从君”的推崇真的很让我激动,很少有外人能真正理解儒者的理想人格和反抗精神,本书却不遗余力地去除西方之陈见,全书与韦伯黑格尔大战三百回合,爽哉!结尾认为儒家的自我革新一定能成功,我却没有这样的信心,在全民已经抛弃论语的年代,还有谁去追寻原儒的精神呢?
机翻棒读味,回想起用翻译器读ethics的痛苦
非自我中心、普遍性诉求、自律原则
我想:我相信国人学者中,国学学养比罗哲海的多了去了,但是我们自己的文化中需要“超越”的地方却由一个西人娓娓道之,还是不由惭愧啊!就好像自己闺女被别人评头论足,“这丫头哪里都好,就是哑巴!”。心疼,但是人家说的是实话啊!
这本书最重要的理论意义是追寻某种意义上“客观”的、普遍的道德基础,以回应那种把“情境”“习俗”看作儒家伦理学最重要特点的观念所可能带来的相对主义的危险。理论框架选择科尔伯格的认知演进论,如果仅从原则上、逻辑上借鉴这个理论,而不是看作历史的线性发展,还是很有意义的。可以看到理论阐述的主线是从习俗伦理到道德哲学,再从道德到人格,在此过程中,一种超越经验世界、历史、情境、凡俗等等的道德基础逐步呈现出来。突出道德人格的自律与自由。细节上的启发也很多,比如综述部分对启蒙运动者的分析是此前不太关注的。或者像忠恕之道的“金律”,没有考虑到它其实隐含了很多重要的伦理问题。再就是对“情境”的看法,之前也会不经反思地认同把古代中国伦理学视作“情境伦理学”的观点。总地来说,还是有许多可取之处的。
我对中国思想史的理解太浅,还没能完全吸收此书,有机会再次阅读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