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张爱玲给我的信件的封面

张爱玲给我的信件

夏志清

出版时间

2014-06-30

ISBN

9787535447302

评分

★★★★★

标签

历史学

书籍介绍

张爱玲的「信物」╳夏志清的「按语」,探寻张爱玲最私密的心灵角落。坦坦白白,鱼雁往返,一笔一划,一字一句。张爱玲与夏志清以三十余年的往复书简,告诉我们,如何思辩、如何质疑、如何哀伤、如何劝慰、如何任性脆弱、如何柴米油盐……织造出一幅中国现代文学史的独特景色。试着辨识字里行间的迹证与致密的人情纹路,然后,我们终有一天,总算懂得人间的真实。

一九六三年始,张爱玲在美国开始跟夏志清往复书简,直至一九九四年,这三十年期间的信件,张爱玲写了一百一十多封,在这些信里,张爱玲谈创作、谈翻译、谈出版、谈读书、谈生活、谈友情,时间跨度非常大,涉及面非常广。通常在每封信后面,夏志清会加上或短或长的按语,对信里所载之事实及其背景做了些批注和说明。通过夏志清老师的眼光,真正而长久地注视张爱玲谜样的人生,让痛苦与喜悦所包覆的真相,从一笔一画写出来的信件中浮现。

目录
华盛顿1963~1966年
第一~十九封
俄亥俄州牛津1966~1973年
第二十~三十封
曼哈顿1967年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夏志清说他和张无话不谈,从这些书信中完全可以体会到。 看完后一直记得张在某封信中说的:“近来我特感到时间消逝之快,寒咝咝的。”
一辈子笔耕不辍也对得起才华了
张爱玲的脾气是那么的“独”,一个人的知己,也是TA的镜子。细细读了疫情宅家的几个月之久。非常受用。回忆几个点,对于台湾出版编辑邀约赴台,张是本能抵触,我想象台湾文人抓马那种腔调幸好她不曾去;她懂并记得毛ze东对张恨水的欣赏;去世前给志清最后一信忽然提洋山芋色拉、西瓜,“记得你们爱吃”,她病缠身对世俗日常的向往……
夏志清的按语其实更有看头。
【在 @雨枫书馆 翻书388】在张爱玲的文学作品里,你看到的她和信里她截然不同。这些信给我的第一感觉就是真实。真实自有万钧力。夏志清对张爱玲有“知遇之恩”;张爱玲曾说过,夏志清是他唯一信任的人。没有夏的登高一呼,张爱玲神话不会有如此精彩的开始。由这个观点来阅读张、夏两人的通信,才更让我们觉得弥足珍贵。张爱玲一九七零年代以后逐渐断绝外界联络,张过世之后,与她曾有来往者纷纷披露所持的信件,仿佛片言只字都散发出特殊荣宠。但比起夏先生所收到的上百封信件,无疑都是小巫见大巫了。信中张爱玲将自己晚年凉薄的一面真情吐露给夏志清,坦率,真实。我们都知道张爱玲的苍凉,但只有夏志清最懂得,我们不知晓张爱玲凉薄的一面,但只有夏志清最能理解。
张爱玲在与宋琪夫妇、夏志清通信的过程,才能看到朋友之间的那种情谊,而庄信正则更像业务沟通多一些,但能看到张爱玲老年生活确实有点让人心疼,如果她当初没有走,或者她留在了香港或台湾,不知道现在会怎样?
不及给宋淇夫妇的信有趣有料?
资料珍贵,注读起来略枯燥
矜贵克制的是张爱玲,热情随性的是夏志清,个人感觉说是“知己”有些过于亲密了,其实不过是一双笔友,他们共同分享讯息和生活,畅谈时局与文学,张爱玲始终是那个张爱玲,比小说里睥睨的冷峻多了些许人情味,会与人交好也会与人交恶,会对生活和病痛疲于应付,也会对感兴趣的故事爱不释手,她真实而鲜活,直至老年,两人的信件才逐渐的趋于随意,少了那份“战战兢兢”的意味。
张爱玲的信件加上夏志清的按语,成了探寻张爱玲私密心灵的文本,张与夏以三十余年的往复书简,编织出一幅中国现代文学史的独特景色。在这些信里,张爱玲谈创作、谈翻译、谈出版、谈读书、谈生活、谈友情,涉及面非常广。夏志清或短或长的按语对信里所涉及之事及其背景做了些批注和说明,通过夏志清的眼光可以了解张爱玲六十年代以后在美国的生活经历。有意思的是,夏志清还在按语里面透露了自己的婚外情史,提到了陈若曦和於梨华都曾是他的婚外情人,可谓是惊人的坦率。本书对研究张爱玲无疑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夏志清的评论让张爱玲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得居高位,可以说是他一手奠定了张爱玲的地位,夏因此也获得了中国文学研究权威的声誉,成为欧美名牌学术机构礼聘的学者及各种学术会议的上宾,但张实际上在欧美学界并没有多少认可,这倒是耐人寻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