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大设计的封面

大设计

[英] 斯蒂芬·霍金

出版时间

2011-01-01

ISBN

9787535765444

评分

★★★★★
书籍介绍

宇宙何时并如何起始?我们为何在此?为何是有非无?何为实在本性?为何自然定律被这么精细地调谐至让我们这样的生命存在?以及最后,我们宇宙的表观“大设计”能否证实使事物运行的仁慈的造物主?科学能否提供另一种解释?

有关宇宙起源以及生命本身的最基本的问题,曾经为哲学的范围,现在占据着科学家、哲学家和神学家相遇但却自说自话的领地。在霍金和蒙洛迪诺的新书中,他们以精彩简朴的非专业语言表述有关宇宙奥秘的最新的科学思考。

他们在《大设计》中解释,根据量子论,宇宙不仅具有单独的存在或历史,而且同时存在每种可能的历史。把这种思想应用于宇宙整体,就对因果概念本身提出疑问。然而,霍金和蒙洛迪诺描述的“从顶到底”的宇宙学方法会说,过去没有采取确定的形式这一事实意味着,我们因观察历史而创造历史,而非历史创造我们。作者进一步解释,我们自身是宇宙极早期的量子涨落的产物,并且展现量子论如何预言“多宇宙”——该思想是说,我们的宇宙只不过是自发地从无中出现的许多宇宙中的一个,每个宇宙具有不同的自然定律。

霍金和蒙洛迪诺在这过程中诘问实在的传统概念,提出“依赖模型”的实在论,这是我们能够希望找到的最佳答案。他们以对M理论的精彩评价来结束全书,M理论解释了制约我们和我们宇宙的定律,它还是完备的“万物理论”的目前可行的仅有候选者。他们写道,如果被证实的话,它将是爱因斯坦寻求的统一理论,也是人类理性的终极胜利。

这是一部简洁的惊人的附有大量插图的指南,导向正在改变我们的宇宙观并危及我们最神圣的信仰系统的一些发现。没有任何一本书像《大设计》这样信息丰富,这样刺激。

目录
译者序
第一章 存在之谜
第二章 定律规则
第三章 何为实在
第四章 可择历史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http://book.douban.com/review/4570804/ 哲学与科学各自对世界认识的区别,恰如通过歪曲鱼缸观看世界的模型和通过头脑构造世界的模型之间的差异,本质上并无无高下之别。只要模型能精确或极为近似的预言和解释同样的事件,人们就不能讲一个模型比另一个更真实。
在M理论中,宇宙的基本构成并不是粒子,而是一根根震动的弦,宇宙时空也不是 4 维,而是 11 维。一旦M 理论被证实,那将再一次颠覆我们对客观实在的认知,但同时也会是人类理性的重大胜利。 霍金为什么认为“实在论”是不可靠的。因为量子力学的研究发现,我们的观测行为会对客观事物的性质造成影响,观测者和被观测者之间的界限被打破了,也就谈不上什么客观实在了。从脑科学的角度来说,我们所观察到世界,其实是大脑建立的心理模型,并不等于事物本身。所以霍金才认为,实在论是不可靠的。 霍金提到的“依赖模型的实在论”。霍金提出,当理论模型发生变化的时候,我们眼中的客观实在,也就会发生变化。所有的客观实在,其实都建立在模型的基础之上。我们不用去追问一个模型到底是不是真实的,只要它跟我们的观测相符就可以了。
真的没什么新鲜的。
所有学科的终极都会牵扯到哲学和神学。这本书开始非常浅显易懂,但后来越来越难懂。最后的结尾又感觉太急促。最大的问题是:翻译太有问题了。
霍金教授在本书中根据M理论以及他自己的部分研究成果,对哲学物理学的一系列终极问题提供了一个说得过去的解释。翻译质量乏善可陈,并且门槛不高,没有数学。
高中的时候读过
“人类——我们自身只不过是自然的基本粒子的集聚——已经能够这么接近地理解制约我们和我们宇宙的定律,这一事实就是一项伟大的胜利。但真正的奇迹也许在于,逻辑的抽象思考导致一个唯一的理论,它预言和描述了我们所看到的充满令人惊异的千姿百态的浩瀚宇宙。”
三年前我读这本书的速度会比现在快,第一个原因当然是因为我对于一些物理学概念略显生疏(但对付科普自然足矣),但更重要的两个原因是一方面我如今获取到完全不同的哲学观点和视野,因此阅读时就不再能够轻易地接受他的观点,而是需要与我已有甚至是当前主导我思想的哲学预设加以比对和调试,同时注意到三年前我一定认为“不证自明处”如今背后的一系列预设;另一方面我也更关注历史上梳理出来的科学思想家的不同观点,并考虑霍金的概括是否准确。 第四章从双缝衍射实验开始讨论历史/知识与主体/实践间关系,到第五章探究量子场论和第六章探究宇宙大爆炸理论进入全面烧脑阶段,最后两章对于上帝的反思略显外行但仍然不乏创意,全书整体非常值得推荐!
金鱼缸的例子让我想起三维工具只能观测到三维物质,而这样的观测是发现不了那个“设计者”的
我逐渐理解一切.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