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无限与视角的封面

无限与视角

[美] 卡斯滕·哈里斯

出版时间

2014-01-13

ISBN

9787535779823

评分

★★★★★

标签

科学

书籍介绍

人们往往把现代世界的兴起与科学态度在16、17世纪的出现尤其是哥白尼联系在一起。然而,要想理解现代世界的兴起,就必须理解它在中世纪的开端。全球性的现代文化是中世纪基督教文化自我演进的一种产物,其先决条件是人的自我理解的一种转变,这种转变与对上帝、上帝与人、上帝与自然的关系的不断变化的理解密切相关。文艺复兴时期对透视法的兴趣是理解这种发展的一把钥匙,阿尔贝蒂的《论绘画》对此作了简洁表达。但与此兴趣密切相关的是关于上帝无限性的神学思辨,库萨的尼古拉的工作特别清楚地反映了这种关联。

现代的自我肯定(self-assertion)必然笼罩着虚无主义的阴影,后现代思想已经对现代世界的发展提出了质疑。然而,只有理解了现代世界的正当性,我们才能开始理解和面对其非正当性。正是本着这一精神,本书最后呼吁一种或可称为后后现代的(post-postmodern)地心说。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导言:现代的问题
第一部分:视角的力量与贫乏
第二章 视角和宇宙的无限
第三章 有学识的无知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很精彩……世界剧场。科学史、哲学史、神学史、艺术史……中世纪末梢与文艺复兴开端的“时代精神”,现代科学的神学起源,文艺复兴黑魔法。系列里非常漂亮的一本,作者从近代绘画中的重大发明“透视法”切入,进入隐藏其后的神学“革命”源头,再带出来其引发的科学革命和世界观变化。哥白尼、开普勒这些天文学家的思想看起来还没有两个神学家的激进。
库萨的尼古拉,引人入胜!
太空奥德赛,在无限的星海呼唤归乡。
温暖
我们只能看到无法如其本身地显示自己的某种东西的一种视角性显现。要想意识到视角,不仅要意识到所看到的东西,而且要意识到我们特定的视角是如何让所看到的东西以那种方式显现的。意识到我的视角如何让事物那样显现给我,不能脱离另一种认识:对某一特定视角的意识必然伴随着对其他可能视角的意识。这种意识是一种解放。培根和笛卡儿等现代世界的创始人梦想有一种科学和技术能够回应这一要求,超越视角的束缚,但它对理性要求太高(理性无法把握无限),最终只会失败。后现代主义者则拒绝一切所谓的中心,沉浸在无限宇宙无尽视角转换的自由游戏中,然而这种自由最终拆毁了一切意义。无论是现代主义的理性还是后现代主义的自由都不能给生活以意义,无论如何地球仍然是我们生活世界的中心,所有意义均源出其中。由此需要一种“新的地心说”。
1、探究科学的“史前史”,回应现代性、科学技术中的虚无主义问题(视角问题。世界机器的中心无处不在,而它的圆周则处处不在)。如何同时满足自由和归属的需求(地球被改造成在无边宇宙中漂浮的宇宙飞船;寻找地外生命:物质势必产生精神,智能不可能只出现一次)。2、后现代的地心说:科学上的去中心与生存论上的去中心之间并无逻辑关联。整个哥白尼革命或许质疑了我们处在宇宙的中心位置,但这种质疑并没有剥夺我们的家。“那些被宇宙航行学留在家里的人”:飞向太空,仅仅是为了在反观地球这个无可取代的出发点时,有一种更为强烈的归家渴望。3、现代科学是中世纪基督教文化自我演进的产物。
仰赖好翻译,我这粗浅的知识基础也能读懂,很多有意思的引述和科普,比如荷尔拜因在德语中的名字是“中空的骷髅”…
现代性已经隐藏在中世纪里。 哥白尼的人类中心主义。 视角/经验/有限 — 实在/无限 自由 神学里已然含有人类的自我超越性(埃克哈特对两种认知模式的区分)→人类中心主义(人能够理解这个世界) 但是人类中心主义必然面临视角问题,即,经验与实在之间的鸿沟。 这个鸿沟导致了虚无主义。
结论部分(第十六章)我没搞清作者的意思。客观性的承诺或科学进步的信念到底从何而来,仅仅说“反思之中存在着进步”或“认识到有限就已经意味着意识到了无限”这种黑格尔式的车轱辘话就够了吗?
书绝对是一本好书。但是略有点微妙的是,这本书同时包含了近代科学史和哲学两个话题,作者似乎更偏爱阐发后一个话题,而我觉得他写前一个话题写得质量更高。
Z-Libra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