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无望村的馆主的封面

无望村的馆主

师陀

出版时间

2011-08-01

ISBN

9787536062184

评分

★★★★★
书籍介绍

《无望村的馆主》充分表现出师陀乡土小说的特色,“诗是他的衣饰,讽刺是他的皮肉,而人类的同情者,这基本的基本,才是他的心。”“人生有时候真等于一种丑恶的滑稽,一个卑俗的但是痛苦的嘲笑。”《无望村的馆主》展现一个村庄、一个家族的兴衰史。通过乡村富豪从发家到败家、吴王村成为“无望村”的故事,揭示传统的生活样式在乡土中国社会生态圈里反复扮演却始终走不出重复循环的困局。然而,诸如此类此起彼伏的兴衰更替,其意义何在?

师陀(1910—1988),原名王长简,笔名芦焚、师陀,河南杞县人。1931年到北京谋生,并开始创作活动。1936年到上海,同年出版短篇小说集《谷》。1937年出版短篇小说集《里门拾记》。此后陆续发表小说、散文集多部。1941年后。曾任苏联上海广播电台文学编辑、上海市立实验戏剧学校教员、上海文华电影制片公司特约编辑等职。并创作《果园城记》等小说多种。新中国成立后,任上海出版公司总编辑。上海市作协专业作家。先后出版了短篇小说集《石匠》,散文集《保加利亚行记》,散文、历史小说与剧本合集《山川·历史·人物》等。

目录
无望村的馆主
落日光
果园城
师陀谈他的生平和作品
巴金和师陀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师陀的作品总给我一种说不出来的感觉…诗意、宿命感、狗血…
现代中国生活样式的"浮世绘",在乡土小说常见的叙事范式之外开展了全新的探索,他的文学文本价值确实长期被忽视了,不应该。此外有一个吐槽点,某篇小说的主人公和我的某位长辈重名(今天还恰好是他的六十大寿),读来囧甚。
怎么硕呢,从废名出来又进入芦焚,不再纯粹的牧歌➕现实眼光。大概一搜看到许多划分京、左的争议,我觉得这些都没有意义……题材是否够现实?叙述人为何还乡又何以逃离?我读完感觉狠混蒙的,一方面标记“议论”是我不太喜欢的部分,感觉似乎是憩园金钱不能长佑子孙这样的主题,只记得看到后来气得我发疯,好的,得到了这样的“历史教训”;可能如果更像路翎一点就好了,偏爱狠一点的风格,对人性的悲悯➕开掘也能更深入…即便为人指责“话语”太文邹邹,根本不像农民!也是好的,《无望》的语言是现代白话文了,但不痛不痒的,路翎就很drama了,但我反而会觉得是战乱中艺术可以粗糙点,但能更有时代记忆的可爱的小缺点
喜欢后记
一个乡绅之子败落家庭的全过程。心理描写和寓情于景的美丽文笔,使这个丑陋的故事深具诗意。
他之所以把自己描写的那个中国乡村命名为“无望村”,并且浓墨重彩地描绘了那里的地主陈世德家族的兴衰,正是因为他发现像陈家那样发家与败家的故事,在乡土中国乃是一种“自然而然”的普遍现象,可以说是一种典型的生活样式的照例搬演而已。事实上,千百年来的乡土中国社会就一直在这样的重复搬演中原地踏步、止步不前,它自身并不能产生新的生产力、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以至于生活理想,一切的一切已经成为既定的生活样式的重复,如发家一败家的轮替。从这个角度来看,乡土中国社会确如梁漱淇所说是有阶级而无恒产,而究其实不论是阶级还是财产都一且处于流动之中,所以那个社会乃是有循环而无变化,根本不可能自发地进入“现代”。——《现代中国“生活样式”的浮世绘》解志熙 三篇小说内容相似,《落日光》游子返乡回忆爱情,《果园城》重点在城。
愚昧的根源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