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望村的馆主》充分表现出师陀乡土小说的特色,“诗是他的衣饰,讽刺是他的皮肉,而人类的同情者,这基本的基本,才是他的心。”“人生有时候真等于一种丑恶的滑稽,一个卑俗的但是痛苦的嘲笑。”《无望村的馆主》展现一个村庄、一个家族的兴衰史。通过乡村富豪从发家到败家、吴王村成为“无望村”的故事,揭示传统的生活样式在乡土中国社会生态圈里反复扮演却始终走不出重复循环的困局。然而,诸如此类此起彼伏的兴衰更替,其意义何在?
师陀(1910—1988),原名王长简,笔名芦焚、师陀,河南杞县人。1931年到北京谋生,并开始创作活动。1936年到上海,同年出版短篇小说集《谷》。1937年出版短篇小说集《里门拾记》。此后陆续发表小说、散文集多部。1941年后。曾任苏联上海广播电台文学编辑、上海市立实验戏剧学校教员、上海文华电影制片公司特约编辑等职。并创作《果园城记》等小说多种。新中国成立后,任上海出版公司总编辑。上海市作协专业作家。先后出版了短篇小说集《石匠》,散文集《保加利亚行记》,散文、历史小说与剧本合集《山川·历史·人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