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带马嚼子的静物画的封面

带马嚼子的静物画

(波兰)赫贝特

出版时间

2014-10-01

ISBN

9787536073180

评分

★★★★★

标签

文学

书籍介绍

【内容提要】

赫贝特是波兰大师级诗人,是诺贝尔文学奖的重要候选人之一。他的作品被翻译成世界近四十种语言出版, 获得波兰白鹰勋章以及二十余个文学奖项。本书是诗人研究欧洲文化三部曲中的第二部,是他经过五次造访、大量阅读,历时20多年的积累之后,对荷兰的历史、地理、经济、政治、文化、习俗,尤其是美术创作寻幽探胜的成果。集子由两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收入了建立在潜心阅读和旅游见闻基础上的六篇散文,充分显示了作者旁征博引、殚见洽闻的学问。赫贝特以诗人的笔触深入探讨了荷兰的自然环境和历史沿革,叙述了荷兰十七世纪绘画创作的繁荣和价值,说明了决定市场价格的各种因素,画家及其画作的不同特色。郁金香狂热兴衰史,荷兰人对市民德行和“非英雄题材”的喜爱,都反映了荷兰人的习俗和存在的社会问题是何等的与众不同。集子的第二部分取名“伪经”,意为不足凭信的荷兰人生活中的小插曲,收入了一系列趣闻、逸事,形形色色的人物无不写得活灵活现,栩栩如生。

【封底推荐语】

兹比格涅夫•赫贝特是当今欧洲最杰出且最具原创性的作家之一,更是位列本世纪最伟大的波兰作家。堪比T.S. 艾略特或奥登,他是一位具有古典情怀的前卫诗人、剧作家和散文家。他的著作具有普世性,因其睿智和道德教益而为人称道。

——《纽约客》

《带马嚼子的静物画》让读者有机会领略赫贝特先生的才情与匠心,正凭借这两点,他成为了波兰的领军作家和欧洲文坛的重要人物之一。

——《纽约时报•书评》

赫贝特最善长的是回到人本,浪漫主义者轻视这种回归,赫贝特很重视它,他认为,如果不是以人为本,就不能以广阔的视野去看待艺术,他的《带马嚼子的静物画》就是对艺术回到人本的研究,坚守人的标准。

——马乌戈扎达• 捷乌尔斯卡﹙波兰散文作家、戏剧评论家)

《带马嚼子的静物画》是诗人写了多年的一部关于荷兰绘画的随笔集,他热衷于细节的描写,感触到了生活的秘密,注重反映日常生活。

——安娜•纳西沃夫斯卡﹙波兰文学评论家、文学史家)

【作者简介】

兹比格涅夫•赫贝特,一九二四年十月二十九日出生于利沃夫,一九九八年七月二十八日在华沙去世。波兰当代著名诗人、散文家、剧作家。赫贝特的创作题材广泛,既涉及欧洲古典文明的内容,也涉及对二战灾难的反思,更有对二战后波兰社会的批判与反抗。其创作的“科吉托先生”系列诗歌社会反响巨大。赫贝特本人曾获得波兰白鹰勋章以及二十余个文学奖项,他的作品被翻译成世界近四十种语言出版。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开始,赫贝特曾是诺贝尔文学奖的重要候选人之一。

【译者简介】

易丽君,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作协、译协会员,资深翻译家,北京高校名师。出版论著《波兰文学》、《波兰战后文学史》等三本,长篇译著《名望与光荣》等八本,翻译波兰中短篇小说五十来篇。曾获波兰总统和波兰文化、教育、外交各部部长授予的各种勋章、功勋章及各种荣誉称号,也曾获波兰书会授予的二0一二年...

(展开全部)

目录
记忆,阅读,另一种目光(总序) / 高兴
荷兰的味道(中译本前言) / 易丽君
随笔
三角洲/
艺术的价格/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关于艺术的都看不懂,看了书前面的几幅画,完全get不到任何信息,再看文字描述,竟觉得比自己纯粹去看明白一丁点,尽管也不明白。 关于艺术的创作者的精神状态与形式表达,价值与价格的比较,文化的霸凌与逐步的溶解等等,这些倒是有些意思。 伪经短小精悍,内涵丰富,特别是写给列文虎克的(分手?绝交?)信,真挚得令人震撼,看得出来他们曾经的感情极好又因理念不同(但个人觉得绝不止如此)而分道扬镳。可见,高山流水遇知音,可遇不可求。而且作为一个学理工的,自然科学其实并没有那么孤独与冰冷,只要用心点,化学平衡式里也能感慨万千,熵㷻㶲也值得琢磨,没有人文背景参悟不了绝对不是一个优秀者。可惜看不到胡克或其代表者的回信了。
头两篇真是好,让人想到普鲁斯特和班维尔,但别有一种清淡隽永的味道。
写得精彩。可惜翻译太差。几篇文章翻译水平参差不齐,肯定不是易丽君老人家一个人译的。尤其是最重要的那篇《带马嚼子的静物画》,译得一塌糊涂。
作者这个波兰人对荷兰好感兴趣。他解读绘画作品就像讲故事,与结构主义审美者不同,他其实挺讨厌那种学术化的话语,读起来如吃苍蝇。书中提到的斯宾诺莎打官司一节,令人捧腹。
@2014-12-18 11:53:06
《郁金香的苦味》将发散的历史书写和筹码化的郁金香鳞茎结合起来,构建起一个共时性的喧哗的赌场空间,郁金香狂热带有了病理学特点,这一篇所展现出的荷兰图景也最为丰富;《带马嚼子的静物画》是简化版艾柯,图像、文本与音符涂抹一层又一层的诠释,它们又止于不存在的生平。“凡是非凡的东西都有个非凡的恶的命运”《伪经》部分再次从绘画出发,还原肖像画主人的一生,而它也止于人物死亡时,绘画被翻转不见。
蛮好的,尤其喜欢关于荷兰绘画的部分。绘画的商品性与和平主义,还有那幅静物画都是很独特和细微的视角。
难以想象157页16万字竟然用了9天才读完,除了内容翻译晦涩情结太过无聊,这速率也实在是低得太过可怖。😱😱😱当初是被书名吸引,很是好奇马嚼子怎么出现在静物画里充当一部分暗光光线散在背景里,后来发现果真有这样一幅大作,其作者还有着如此风流倜傥又命运多舛的一生,想来也足够传奇。看封皮就知道仍旧是蓝色东欧系列之一,这次换了波兰作者还算是有所新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