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垃圾日的封面

垃圾日

马利亚什·贝拉

出版时间

2016-05-31

ISBN

9787536078062

评分

★★★★★

标签

文学

书籍介绍

大型东欧文学丛书“蓝色东欧”,是由广东花城出版社有限公司历时三年重磅打造的十年出版规划,这套重点品牌图书的第一辑已于2012年1月隆重推出。丛书将囊括东欧近百部经典文学作品。作为现当代东欧文学一次整体性的巡礼,“蓝色东欧”丛书规模之大、覆盖面之广、发掘度之深,都是国内出版界前所未有的,因而已被纳入“‘十二•五’国家重点出版规划”和“国家出版基金项目”。

本书以匈牙利布达佩斯一栋摇摇欲坠的老旧公寓楼为背景,知名的律师、疲惫的医生、意气风发的学生、充满幻想的失业者、机灵的商人、出色的厨师、古怪的发明家、疯癫的工程师、自暴自弃的精神病患者、渴望赚钱的骗子等形形色色的人居住其间,通过对他们生活状况的描写,诠释了这些社会底层人的孤独与无奈。

作者巧妙地藏在作品中人物的背后,通过他们离奇,悲惨,甚至恐怖的命运,指责时代和社会的不公。比如警察伊什特万对自己和社会充满了绝望,认为整个社会都烂透了,无药可救了。于是他把怒气发泄到老婆身上,实施家暴以缓释愤懑。比如可怜的精神病患者卡塔姑娘,她只是沉浸在自己的幻想之中,对任何人都没有威胁,但这幢楼里的男人们,像虫子般生存的男人们,却集体卑鄙地侮辱她,亵渎她,轮奸她,最后在全楼人的冷漠注视下,卡塔把自己套在院子里的晾衣绳上自尽了。公寓楼里视卡塔为自己未来标本的小姑娘小波莉被这一场景吓住了,她隐约看见了自己的将来……

本书的价值在于:以文学形式记录东欧剧变给普通人造成的灾难,揭示社会动荡及无序带来的道德滑坡及精神虚无对弱者会造成怎样的伤害。

《垃圾日》以极致的手法,表现了动荡时期东欧某些人心理的阴郁、幽暗和沉沦,可谓小说版的《恶之花》。

——高兴(著名翻译家,《世界文学》主编)

“社会恐怖小说的开山之作。”

——凯莱斯图利•蒂伯尔(匈牙利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史学家)

“这是一部天才的小说,就像一部电视连续剧,但跟所有肥皂剧相反的是:它讲述的不是爱情,而是生活的真实而悲剧的一面!”

——瓦戈沃尔基•B•安德拉什(匈牙利作家,电影导演,著名记者)

“这本书的主人公是一栋破败的公寓楼,楼里的居民们也同样落魄,他们的命运与建筑交织。楼和居民的现在与未来完全相互重叠:楼层与房号逐步揭示社会关系残忍孤独,展示出惊悚、怪诞的贝克特式群像。”

——彼特•约翰克•雷斯威尔(英国作家,书评家)

马利亚什·贝拉,匈牙利当代知名小说家、画家和音乐人,笔名和艺名为“马利亚什医生”。一九六六年十一月三日出生于塞尔维亚的诺维萨德市。一九八七—一九九一年在贝尔格莱德艺术大学学习音乐,一九八八年组建了曾风靡巴尔干半岛的先锋乐队“学者们”,他担任歌手和小号手。一九九一年为了躲避南斯拉夫内战而逃到匈牙利,之后定居在布达佩斯并加入匈牙利国籍。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开始至今,他一直活跃在匈牙利的乐坛、画坛和文坛,成为知名的多栖文化人。马利亚什的所有作品都带着浓重的“东欧味道”,特别是“巴尔干元素”:沉重,犀利,黑色,现实。

余泽民,作家,翻译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毕业于北京医科大学,临床医学系,同年考入中国音乐学院攻读艺术心理学硕士研究生,1991年移民匈牙利,现居布达佩斯。主要作品有中篇小说集《匈牙利舞曲》,长篇小说《狭窄的天光》 《纸鱼缸》,文化散文《咖啡馆里...

(展开全部)

目录
记忆,阅读,另一种目光(总序)/高兴
致我的中国读者(作者序)/马利亚什·贝拉
一部喘着热气的恐怖百科(译者序)/余泽民
楼门外
底层一号 管理员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与之相比,《肠子》如同儿童文学。
东欧残酷物语。匈牙利黄暴百科。不知道这本书是怎么能出版的,吃人,恋兽,奸尸,小男孩操狗,艺术家操钢琴,小女孩当众自慰,轮奸机器人……作者还组了个前卫乐队,叫Tudósok ,非常难听了。
和其它让人惊骇的故事不同,作者告诉我们几乎每个故事都有原型。借着晨光读完两则就后背发凉,若不是地狱一般的环境,哪会有这么多可怕素材让作者随意使用,继而造出这么一幅怪诞群像。
歇斯底里的群像素描,兽交、乱伦、恋尸癖、食人者、瘾君子、纵欲狂,但是也都止于符号化的归纳之中。欧文·威尔许的《酸臭之屋》可比这个好看多啦。
楼里的所有古怪的人都可以被称为是垃圾:恋尸癖、杀人犯、恋童癖、捡尸体吃的大婶、露阴癖、暴力狂、为房产杀害父母、被父亲性侵而弑父……几乎每一篇都因为“性”而受到伤害。绝望的人类最后只能依仗“性”作为精神的出口。小说的技巧说不上多厉害,但这座楼的每一间都是病房。/我们最后将坠落。坠落。坠落。坠落成碎片。/
可能我读过的完全表现人性恶的书还是比较少,还停留在以黑暗反衬人性善的可贵的层面上。所以对这样子的恶接受程度没有我预估的那么高。感觉看了一大半的时候满脑子“这**什么地狱绘卷”。想着要是看完了这本我可能只会说一个字:“6”。可以这样讲吧,每个人都是疯的很有自己的特点,一种绝望地生活在泥沼里的疯狂。全面展现了人类的道德底线沉沦到没有底线的程度时人类能有的疯狂状态,以及这种疯狂的多样性。黑色幽默倒是不少,读笑了的时候感觉自己多少是少了点功德。最后一篇才顿悟到作者就是要我们嘲笑这摇摇欲坠的楼栋里的每一位住户。在作者创造的这个“垃圾日”上要淘到好东西还是难了一点呀,我找到的看得上的东西屈指可数,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发现吧。
文明只是为一群野兽建了一栋破楼?不,比这更糟糕,文明让它们有人类的面具可以戴。它们不时从裤袋里掏出和塞回自己的人格,就像使用餐巾纸擦掉嘴角的食物残渣那样。
去年发疯购买的蓝色东欧系列之一。作者大概是想玩一个《俄亥俄,温斯堡》的闭环套路,所有角色的故事各自独立又彼此衔接,形成一座房子里的连续剧。可惜玩得不成功,不只是人物之间的关系不够紧密,不足以形成有序链条串联起大众生物链,也无法重组反映底层黎民百姓的疾苦以及贫穷带来的人性扭曲。更多的还是文笔和故事处理得都不太好,篇幅太短是限制之一,但大部分小人物的生活没有前因后果,很有一种为了博眼球、博出位强行拧巴上阵的错觉,对成书十分不利。有几篇印象深刻的也着实恶心,《小波莉》里9岁的孩子被邻居愤起攻讦,被掷以蔬菜、鸡蛋和谩骂。《小侏儒》里的男猪脚小侏儒偷遍了生活着的楼房里所有邻居,所到之处皆洗劫一空,被健身教练胖揍一顿扔出楼去。《野兽》里饱受折磨从而把爸爸磨进体育馆墙里的女儿,生活的悲惨无奈让人唏嘘不已。
疯掉的人们悲剧的人生离谱的生活,竭尽所能的攻击虐待压榨更弱的他人以张扬自己的存在,制造更荒诞的喜好与意义或是干脆寄托于虚无,性是暴力暴力是娱乐是压力宣泄的出口。最正常的幼童在耳濡目染中不自知的不正常并因此被当作暴力宣泄的出口,少有的能维持体面的人反而是清晰认识到自己在捱时间并投身种叶子产业自给自足的存在。如果不拼尽全力转移注意力人格就会崩塌。碎片化有少量关联的短篇集合。
确实是口味重了些,差不多就是可以拍出一部优秀电影的程度吧~
Z-Libra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