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中国古建筑名词图解辞典的封面

中国古建筑名词图解辞典

李剑平

出版时间

2010-12-31

ISBN

9787537731591

评分

★★★★★

标签

建筑

书籍介绍

一、考虑到读者需求的广泛性,本书立足点面结合,统盘兼顾的原则,在名词的选注上,基本上分为专业性和普及性两大类。

二、将一些名词,按照古建筑工种进行分类,以求达到系统性和体系化,并便于读者在阅读和使用时,进行更深入的了解。

三、各工种即“作”的划分,以宋《营造法式》和清工部《工程做法》为基础进行,有大木作、小木作、彩画作、油作、瓦作、石作、土作、砖作、泥作、铜铁作、搭材作共十一作,多数名词归入上述各“作”内,名词较少者,则不再单列,而归入“作”之外的部分。本辞典正文后附词条汉语拼音索引,供读者查检。

四、根据研究,构件名词与做法名词,是古建筑术语的二个主要方面,二者大多兼而有之,因此,通常将上述名词归入一类表述。

五、专业性词语表述,注重结构的分析与法式的对比,但限于篇幅,故只做重点介绍,尽量做到简明扼要,言简意赅。

六、突出考证,用典引据,词语的编写,尽量表达其古代文化特色,同时展示其历史渊源关系。

七、附录收入宋式与清式主要构件名词对照表、各代每尺长度与公制对照表,以便于读者对宋式与清式建筑加以区别,为深入研究者提供参考。

目录
一、大木作
二、小木作
三、彩画作
四、油作
五、瓦作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查询用
配图有硬伤,作为工具书这一点显得尤其不可容忍。而且很多配图画得敷衍潦草,使人觉得绘图者对古建筑并非十分了解明晰,从而怀疑本书的专业程度。不过就文字部分,目前我还没有发现硬伤,还是可以相信的。不过同类的工具书王效清的那本似乎品质更高些,但涵盖的此条似乎比这本要少些。
措辞严谨,要是图能多一些就更好了
从未见过如此厉害的词典。比韦伯斯特同样强大,而且是中国古建筑词典。厉害到不行。方便了我太多。
作为辞典,方便、全面,各章的分类以及知识点的顺序,看得出是经过精心考虑的,对于古建学习绝对是必不可少的一本工具书。可是我要说两点不足,一是图、图、图,重要的事情说三遍,配图不够啊,很多词汇文字再如何描述,都不如配图来的直观。即使有的配图也比较潦草,不够精细,看起来费劲。二是,有硬伤啊,目前看到的折屋之法一篇中,“举高为一尺”,应该为两丈才对呀,否则后面如何解释的通啊。再加上这儿也没有图解,这离谱的错误,看的我想打人。另外,79页横望板的厚度,应该是以椽径为参照,写成了柱径。错误在此列举一二,并不完全。不过,瑕不掩瑜,本书依旧是必读和强大的!趁疫情期间,用了近20天的时间,终于粗粗通读了一遍,收获颇丰,只是能记住的不多,不过做为工具书,本来就是放手边时常翻阅才对。
枯燥,不如百度百科
多年倾心于古建筑而不得入其法门,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语言障碍。古建筑领域像是一个会道门组织,用黑话行话交流。例如什么五铺作重栱重抄单下昂里转五铺作重栱出双抄并计心。毕竟当年的梁思成也曾评价营造法式“如天书一样,无法看得懂。”而学一门黑话,只靠提高阅读量是远远不够的。这本辞典是古建领域的黑话大全,像是语法和词汇的合集,知识点以连贯有序的形式层层举架,不觉间就有登堂入室之感了。向有志古建的同志力荐!
家中最后一本古建书读完。本书用时2.27-4.21、8.13-8.21。对于主要视野在江浙皖的我来说,做笔记、找照片重温大式建筑大木作类名词耗时最多。图片词条丰富,虽有遗漏,但不影响。只是词条没再按照同类同位理顺排列,常有前后翻找类似功能的词条、图片,若非前几本读的还有些印象,能手动在词条下加注(如同类项、同位项、插图、补解释与案例图片、其他考证与时代商榷),恐怕就要丧失信心,中止进度了。虽然每条小札述说渊源、区别详细,但是难免有笔误或是资料来源有误,举例不够多样、列举的部分采用名词术语偏地方性、北方化,对于南方建筑的解释也比较笼统。尽管如此,收获仍然不小,据此增补了苏州民居图示日志,能补充前面几本一些简略地方。大木作、小木作、彩画作、瓦作、砖作详读。
这是我学会用辞典以来首次从头到尾认真读了一遍的辞典。不过还是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