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名图书
赵树理文学与乡土中国现代性
贺桂梅
出版社
北岳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6-07-01
ISBN
9787537848459
评分
★★★★★
目录
绪论 超越“现代性”视野:赵树理文学评价史反思 /001
一、赵树理的“新奇”性 /002
二、“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及其外/004
三、“现代”“个体”及其外/007
四、“民间”“地域文化”及其外 /010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一本平实、简单的书,适合进入当代文学史细节,通过具体个人的评价史,察看整个当代文学的内在变迁、内在矛盾、本源式问题。贺反复引用历史上对其过山车式的评价,甚至有些啰嗦地讲述着赵树理文学与现代性的关系问题,揭示了《讲话》和“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内在张力,指出:对赵的文学尝试的评价可以放开历史视野,将其指认为对于当代文学新定义的想象。贺老师实打实的梳理还是颇为清晰、扎实。
赵树理文学的当下意义在于如何在新的城乡关系结构下进行立足于乡村社会自身的现代化和合作化想象。不失为一种有见地的观点。
看绪论即可
从竹内好所论的“新颖”出发,以“民族形式”的史论贯穿,扎实且庞博的知识体系,归结到地方、文学、国家、社会主义的图谱。那么,研究路径下一步该怎么突破呢,还是需要思考。
2208:不知为何,观念改变了,再回头看的时候,感觉又快又顺。
初读赵树理,只觉得是农民话语式的评书,缺乏具体的人物塑造,格调不高;没想到正是这“低格”处显现了赵树理作为另类的本土现代性的现身可能:这份乡土气息来自农民启蒙觉醒后的自我选择,亦是透露着自由的现代性。全书不厌其烦地论述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讲话、80年代现代性大讨论等宏观层面的背景,算是讲得很通透了。多引竹内好的研究结论,阐述地又比他更细致深入,更贴合中国的语境。
论文合集
作者并非是在叙述赵树理,更多的是把赵树理当作一面镜子去反映40-70年代赵树理和主流话语的结合和断裂,从而展现出40-70年代文学的一个侧面。作者往往从对赵树理的评价出发去分析这个问题,这不可避免得忽略了关于赵树理文学本身的一些东西,这体现在对于竹内好等人的过度信赖上。全书最有意思的一点是作者反复借用竹内好对赵树理文学是超越现代性和现代性的文学的评价,理由是在他那里人和社会并非对立而是融为一体。而且作者同样引用到了柄谷行人的风景论,可见她也并非忽略了这一现象。但奇怪的是,柄谷行人的风景论,或者说前风景的观点,是针对“过去”的日本文学而言的,这何以成为支撑赵树理超越现代性的论据呢?用这种方式对其过度赞美我是不赞同的 而且作者还需对书中提到的一些概念(诸如现代性等)多做辨析
李杨说“贺桂梅让当代文学有了理论”。虽然“现代性”的讲法得到了不少学者质疑,但读过这组论文便知道,贺桂梅所讲的“(别样)现代性”,是一个凝聚了众多思考、包蕴性极强的提法。这本书好几章的核心方法都是学术史梳理。这种方法处理赵树理的有效性在于对象的评价史足够复杂,借助梳理,刚好洞见到不同话语体系下赵树理的坐标位置的差异,从而发现“有关20世纪中国文学的现代性评价体系及其内部冲突”。这背后的诉求并不是以赵树理为旗帜,说明中国别样现代性的有无,而恰恰是要说,让“现代性”成为问题。贺桂梅也正是在对赵树理的研读中,发现了民族形式论争与《讲话》之间的差异,二者的民族向度与阶级向度,构成了她推进“民族形式”研究的主轴。前者构成了后者的意义填充物。前者的内涵在伴随着阶级话语深入而被深度型塑(“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