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孽之缘的封面

孽之缘

萨德

出版时间

2011-01-01

ISBN

9787538733679

评分

★★★★★
书籍介绍

《孽之缘》这部小说集初版问世于作者萨德侯爵在世时共和纪元八年(公历1800年)。本版汉译所据为法国巴黎伽利玛出版社1987年最新版。初版原有十一篇作者称做短篇小说(实际上是“中篇小说”)的作品,伽利玛选定为五篇。

书中收录了《弗洛维勒和库瓦耳——又名孽之缘》、《洛兰莎和安东尼奥——意大利小说》等故事。

萨德侯爵是一位法国贵族和一系列色情和哲学书籍的作者。他以他所描写的色情幻想和他所导致的社会丑闻而出名。

《孽之缘》这部小说集初版问世于作者萨德侯爵在世时共和纪元八年(公历1800年)。本版汉译所据为法国巴黎伽利玛出版社1987年最新版。初版原有十一篇作者称做短篇小说(实际上是“中篇小说”)的作品,伽利玛选定为五篇。

书中收录了《法克斯郎惹——又名野心误》、《爱尔内斯汀——瑞典短篇小说》等故事。

萨德侯爵是西方文学史上影响广泛而深远的作家,其作品继以西班牙传说人物唐璜为主人公的那样放肆刻画男女情、给予恶德细致描绘的诸多传统故事、小说、戏剧、歌剧之后,开创了18世纪直至20世纪整整一个流派的西方文学。然而,其人、其事、其作品却是历经否定、肯定,再否、再肯定的一个重大焦点,盖棺尚不易论定。至今我们还可以各抒己见,继续研究,继续探讨,继续辩证。

……

雨果又以画家库尔贝(1819—1877)为例。库尔贝曾对雨果自夸画了“一幅真实的墙”,说是画得比荷马描绘阿喀琉斯的盾好得多。“我[雨果]对他说:‘得了吧!我宁愿要阿喀琉斯的盾,首先因为它比你的墙美,其次因为你的墙毕竟还是欠缺点什么。’”欠缺什么呢?欠缺的就是“人们往往在墙脚下发现的那堆东西:另一个人难免总有一天屙在那里从而比你更为现实主义的那玩意儿”。绝妙!试想,那玩意儿要是画在墙脚下,或者把人体下面排出的气体也写入诗中,成何体统!

萨德在世时和去世后,就笔者所知,迄今尚无其全集出版。在法国和其他西方国家坊间所见只是他人汇编的一些选集或萨德自己在世时编辑的选集或单独出版的单篇。这大概是由于两个原因,一是有些作品在作者去世前即已遭查禁,甚至毁版,再也无从觅得;二是舆论认为有些作品(大多数为其匿名的)当时和现在都不宜与公众见面,不值得寻觅,予以出齐。

我们既然立足于中国,而中华民族是有着五千年历史的、传统道德深厚的文明民族,西方伦理观念可以放纵过去的东西,不见得适合我们的文明读者。有鉴于此,笔者大胆充当一次萨德万分厌恶的“检察官”,从所能觅到的萨德原文作品中选择了三部,译出作为《萨德文集》(三卷集),第一集曰《孽之缘》(短篇小说选),第二集日《伪贞洁的女人》(原名《故事、小故事、传奇集》)(故事、中短篇小说选),第三集曰《贞洁的厄运》(原名《鞠斯汀娜,又名美德的厄运》)(长篇小说),每一部也有所删节或润色,均见各集译者所作关于该集版本的说明。

2010年10月改于北京

萨德侯爵是世界上最有争议的作家之一。身为破落贵族,他一生充满动荡、激进、丑闻和牢狱之灾。

其作品大多写于狱中,且因色情内容较重而难以出版发表,直至20世纪30年代方见天日。

萨德之作品想象奇特,文思诡异,充满叛逆精神和反理性倾向。

在描述离奇荒唐的情爱故事中,揉入不少正邪两方面的伦理说教。

萨德作品的艺术价值,评论界历来褒贬不一,各执一词。

目录
萨德文集总译序
萨德侯爵《孽之缘》(原编者序)
法克斯郎惹——又名野心误
洛兰莎和安东尼奥——意大利小说
欧仁妮·德·弗朗瓦耳——悲剧短篇小说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西方升级版喻世明言~最末的作者读者掐架让人喷饭啊~
这个家伙意外的说理性很强😂倒是真的不愧是鼻祖啊
睡前故事。
这是道德说教么…烂翻译烂烂烂
翻译尚可
薩德發現,西方教育始終有著這樣的企圖:自我掌控並掌控他人。薩德有意誇大教育的這種企圖。掌控現實世界,這是西方文明的內在驅力。這一內在驅力在現實中導致了殖民暴力和環境災難,因此受到西方文明的批判者們的口誅筆伐。儘管「理智性掌控」也參與了共謀,但它在殖民暴力和環境災難中要承擔的責任則很少被注意到。它的共謀行為很少受到批判,即使有所批判,措辭也更為謹慎微妙。相比之下,在薩德那裡,理智性掌控被凸顯出來。理智性掌控潛藏在他所描繪的暴力背後,是其原形和基礎性驅力。薩德使用「蘇格拉底化」這一術語來描述「將手指插入肛門」的行為,暗示這一行為來自蘇格拉底傳統,是蘇格拉底 「用自己的理智去侵犯他人的理智」的後裔。這不是簡單的情慾行為,而是一種檢驗。
3.23 二楼 中心 校图书馆里居然有三本萨德。还是附录里的萨德和“文丐”的对骂最有意思。 萨德的作者定位是“道德小说”必然出现的对立面,应该说,正如塞万提斯对立于所有的骑士小说一样,他是从一个通俗的流行传统中定位自身的。 他的套路——贞洁/道德之人以活死人的身份复归,仅仅是为了承受更多的苦难——正是对道德小说的传统伦理的颠覆,并且很可能是出于个人的趣味(这并不影响萨德小说的普世价值),他才在悖德的故事中一再发掘出灵感。
奇怪…说教意味比我想象得多得多
@2011-12-11 15:39:20
恶人的诡辩真是让人招架不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