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生活研究的封面

生活研究

[美] 罗伯特·洛威尔

出版时间

2019-10-01

ISBN

9787540492090

评分

★★★★★

标签

文学

书籍介绍

◎ 3次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20世纪美国文学的代言人罗伯特·洛威尔,被誉为“我们时代的诗人历史学家”“美国最后一位广受尊崇的公众诗人”

◎ 《时代》杂志封面人物,被《纽约时报》称赞“他改变了美国诗歌”,阅读美国诗歌绕不开的大师

◎ 备受希尼、米沃什、布罗茨基、沃尔科特等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推崇,深刻影响毕肖普、普拉斯、默温等诗人和当代英语诗歌的写作潮流

◎ 2次普利策奖、1次美国国家图书奖、1次美国国家书评人协会奖

◎ 辛波斯卡、鲍勃·迪伦译者胡桑翻译,并作万字导读

◎ 权威选本,详尽注解,作品首次结集引进国内

《生活研究》是凝结洛威尔毕生创作精华的诗歌选集,收入美国国家图书奖获奖作品《生活研究》 、两部普利策奖获奖作品《威利老爷的城堡》《海豚》,以及《为联邦军阵亡将士而作》《日复一日》等覆盖洛威尔整个创作生涯的多种诗集中的重要篇目,包括《臭鼬时光》《丹巴顿》《历史》《中央公园》等脍炙人口的名篇。

*******************************************************

在我们伟大但艰辛的艺术家手艺人中——亨利·詹姆斯和罗伯特·洛威尔——是美国文学的核心代言人。

——伊丽莎白·毕肖普(美国诗人)

洛威尔不仅努力使自己掌握古典的、英国的、欧陆的和美国的诗歌成规,而且转向自己独一无二的教义、祖谱和政治规则,超越同代人的最高水准。

——谢默斯·希尼(爱尔兰诗人,1995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只要是诗人,都强烈渴望确证自己的日常存在;只要是诗人,就会格外歆羡能够描绘日常事物的艺术家。人人都想写下每一天,否则一日终结之时,你的存在便了无意义……而正是洛威尔,习得了那种典型风格,找到了那种从技术上来讲,可以书写一切事物的形式。

——约瑟夫·布罗茨基(俄裔美国诗人,1987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他改变了美国诗歌。

——《纽约时报》

他那一代最好的美国诗人。

——《时代》杂志

洛威尔的天才和他对英语诗歌的不懈耕耘,以及其技艺的精湛,在某种程度上是20世纪其他诗人难以企及的;他的勇气和真诚,更为整个诗歌世界带来了全新的气度和尊严。

——《纽约书评》

洛威尔是20世纪身处塔尖的那三四位美国诗人之一……与他同列的,是美国文学的经典作家:梅尔维尔和惠特曼,艾略特和弗罗斯特……

——《泰晤士报文学增刊》

罗伯特·洛威尔 Robert Lowell(1917-1977)

美国诗人、散文家、翻译家。被誉为“我们时代的诗人历史学家”“美国最后一位声名卓著的公众诗人”。美国第六任桂冠诗人,获美国国家图书奖、普利策奖、美国书评人协会奖、美国艺术暨文学学会奖等多种文学大奖。其作品影 响了包括希尼、米沃什、布罗茨基、沃尔科特等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以及毕肖普、普拉斯、默温等在内的多位同代及后辈诗人。

1917年生于波士顿。先后就读于哈佛大学、凯尼恩学院和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1947年,洛威尔结识伊丽莎白·毕肖普,并与她在之后的三十年中保持终身友谊。1954年,他受聘前往波士顿大学讲授诗歌,学生中有西尔维亚·普拉斯和安妮·塞克斯顿等人。

1960年,诗集《生活研究》出版,被认为是美国“自白派”诗歌运动的开创性作品。1967年,洛威尔登上美国《时代》杂志封面,被誉为“美国...

(展开全部)

目录
生活研究(1959)
003 丹巴顿
008 父亲的卧室
010 出售
012 高烧时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第一辑《生活研究》从中译本看是一种更加平淡的尝试,《威利老爷的城堡》(1946)之后的写作较容易把握。更重要的是《历史》所显示的以当代人的细节诗学重写希罗多德以来历史的功力,其中有部分对同代人的素描,含括了20世纪诗人生活状态的晶体切片,在罗伯特·洛威尔延续口语传统所提供的即物赋形能力中,我们找到了更加毕肖普化的威廉斯·卡洛斯·威廉姆斯,相比自白派而言他对私人生活的执着与弗兰克·奥哈拉更接近,其中有一种文艺圈子文化和美国本土地质诗学传统所哺育的对于个体记忆和生命琐屑经验的气定神闲,我们已经默认了美国地图上的河流、地名,它的历史事件和民族化的人物也是众所周知的,这似乎是这些诗人以小写神话处理个人经验的根源,它体现在我们每个非英语系出身的读者读这些诗的时候不可错过的注释之中。
最喜欢1973年的诗集《历史》中那些写历史人物的篇章。
读的时候经常有晕眩的感觉,纤细缭乱的词藻,诗歌空间的不断膨胀、模糊又冷却,他使他的自我、他的生活史变得幽邃而繁茂,同时又明鉴秋毫。
很喜欢《臭鼬时刻》,前面六节,写人境的荒凉,与最后两节写臭鼬的昂扬生气,形成鲜明的对比。《生活研究》这一系列,有我们熟悉的家庭场景和生活细节,普通人的欢喜与烦恼,自由随意,开“自白派”先河。其他诗集继续“生活研究”,披露私人化的隐秘情感,掀动被贬抑的心灵的绝望反击。这场诗歌的解放运动,既是文学的,也是社会化的。诗人们转向自我的书写,叩问内心,脱离规矩,追求个性,也因此,燃烧灵魂的能量,终至于以身为祭。金斯堡,普拉斯,等等,皆如是。
我猜洛威尔一定是课代表
渐入佳境。很喜欢《为丽齐和哈丽特而作》这部分
晚年诗歌很喜欢 其他嘛就不提了……
在自我与时日的共振里,扶持着一个额外的生活
世界需要“颤抖着爱抚”。2019年10月湖南文艺出版社第1版,p127翻译时漏了一句,全诗共14行,倒数第四句漏译成硬伤,He was his own Napoleon .Did even deafness.但译后序写得出彩,将罗伯特·洛威尔其人其诗剖析得深。洛威尔一生受躁郁症困扰,医院几进几出,1977.9.12因心脏病发作在纽约,孤独中死去,享年60岁。他早期写了很多献诗,先后给4任妻子,儿女写过,还有写名人的诗,如《贝多芬》,一直到1973《为丽齐和哈丽特而作》才开始从内容上关注日常生活具象,美国“自白派”开创性作品就是《生活研究》。表意上缺乏毕肖普的清晰、坚定,洛更注重“自我的揭示和释放的出口”,梦中的呓语与幻境,是“言辞悬在空中”中“航渡者”。
译笔是好的,诗人也是好的。问题可能更多在于接合方面。对于用这种古典的、凝重的、文言文式的笔调来翻译“现代诗”以及与现代生活相关的诗作之做法暂且持保留意见。阅读过程中不止一次感到违和,觉得这种腔调大大地削减了作者作为一个叙述主体的内在声音。这或许也是读柄谷行人所讨论的言文一致带来的启示(笑) 后半部分的译笔好像没之前那么讲究和谨慎了。